传统文化·雕塑造像·工艺雕塑

传统文化·雕塑造像·工艺雕塑

工艺雕塑即有具体实用和玩赏功能的泥塑、陶瓷塑、金属塑铸、木雕、漆雕、竹雕、石雕、玉雕、骨雕、根雕等。工艺雕塑起源很早,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钻孔串坠的石珠、贝壳等即早期的工艺雕刻品,从这时起直到清代,中国的工艺雕塑一直处于发展的过程中,从未有过间断和衰败。

新石器时代的工艺雕塑主要为陶塑品。此时陶塑容器的应用极为广泛,其中一部分容器被制作为象形陶器,即整个器物为一动物造型,常见的有四脚兽形和鸟形。还有一些陶器的器盖等处塑饰为鸟兽头的形象,器身则没有采用雕塑手法。这两种形式分别为整体圆雕和局部圆雕的形式。这类工艺雕塑品往往设计得非常巧妙,如四脚兽形的器物,利用兽的四脚作器物支于地的四腿,利用兽口作器物向外倾倒东西的壶嘴,工艺性与实用性浑然无迹地结合在一起(图175)。

商周时代的工艺雕塑水平大大提高,具体表现在青铜器的塑铸上。青铜器上的雕塑形式有四种,即整体圆雕、局部圆雕、浮雕和平面线刻。整体圆雕的象形青铜器主要表现为大象、犀牛等动物形象,造型凝重,雕琢精致,在设计处理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的巧妙处理方法,兼实用功能与美的形体于一身。大象尊与犀牛尊皆为祭祀用的酒的容器,象与牛的四肢稳健地立于地上,象鼻高高挑起,牛嘴向前突伸,形成器物的流嘴,器物周身布满浮雕和线刻的动物纹饰,给人一种庄重奇诡之感(图176)。另一些青铜器在局部雕铸有圆雕形式的动物头,著名的龙虎尊、四羊尊即此种器物的典型代表。四羊尊为一方形阔口的器物,在方棱的中部雕塑有四个羊头,雕刻手法非常精致,羊角富有装饰意味地盘绕在头的两侧,形成典雅美丽的造型。

汉代的 工艺雕塑日趋丰富 多样。在青铜塑铸工艺方面,经过春秋战国时代技术性的发展,汉人创造出了较前代更为精美实用的青铜工艺品,宫灯就是其中一项杰出的作品。汉代的铜宫灯有多种造型,有的为一端庄宫女手扶灯罩的形象,有的为一展翅朱雀口衔灯盘的形象,宫女与灯罩、朱雀与灯盘皆为一整体构造,宫女的姿式与灯罩和谐统一,朱雀与灯盘亦构成完美的统一体。此外汉代还有许多玉雕工艺品,多是具有佩戴功能的玉带钩等,一般依据带钩细长形状设计为一灵活的动物造形。另外,玉制印章的纽亦常被雕刻为狮、虎、龟等动物形象。此类造型的青铜雕饰品也较常见。

金属塑铸、玉雕、木雕和陶瓷塑工艺在唐代均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唐代的铜镜和金银壶、盆、杯、奁盒、首饰等,多为雕镂精美的工艺品,砚台、墨架、书镇、印章、佩玉、剑鞘乃至手杖把等各种用品上亦无不予以造型丰富的雕饰。瓷塑工艺在南北朝时已经产生,由于当时佛教信仰流行,一些青瓷容器的上部常被雕塑为与佛教有关的莲花等图相。唐代的瓷塑题材进一步扩大,有瓷塑的博山炉等器物,雕饰生动的山水和动物形象,还有施以三彩釉的陶塑水盂等器物,将其上立体感甚强的山石花鸟表现得生动多采。

在大型石雕趋于衰落的宋代,工艺小品雕塑的发展却呈现为迅速上升的趋势。北宋宫廷中设立有“玉院”,专门制作供皇家观赏和使用的玉雕制品,在雕琢技法上追求秦汉时代玉雕的古朴浑厚之气,产生出不少优秀作品。南宋玉雕更为盛行,往往利用玉石的天然形态和色泽进行设计,雕琢的作品较北宋更为精巧美丽。此外一般的石、木等材料还常被雕刻为寿星、罗汉、观音等形象的小品,神情姿态近于生人。陶瓷雕塑在宋代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此时全国有多处烧制瓷器的官窑和私窑,人们在前代陶瓷雕塑的基础上,发展出雕胎和雕釉等施雕的不同手法,造成花纹藏于釉内呈为朦胧图案和花纹直接凸凹于釉外等不同的效果,表现出精湛的工艺雕塑技艺。宋代在小型泥塑、竹雕和漆雕等方面均有着一些制作工巧的工艺品。

明清时代是总结以往历代工艺雕塑的经验,将中国工艺雕塑发展到最为完备成熟的阶段。明清时代的皇家贵族完全生活在一个工艺雕塑的环境中,在他们的周围,小到发簪、粉盒,大到“玉山”;从日用器物到宫室陈设品,无不施以细腻的雕琢。“玉山”是观赏型的大型玉雕陈设品,多以山水画为蓝本,取外形和色彩适宜于表现山水风景的大块玉石设计雕琢而成。现藏故宫博物院的玉山作品“大禹治水”,是以宋代山水画为蓝本,由扬州玉雕工匠经八年时间精心雕制而成的,完成于清乾隆年间。“大禹治水”高2米以上,重500余公斤,原材料为色泽清润、质地细密的青玉,其上雕琢着错综的山石树木和复杂繁多的情节、人物,凝缩地再现了古代人民开山治水的宏大场景,堪称世界玉雕史上的壮举。此外,施以漆雕的小奁盒、大屏风、床榻、座椅、柜桌、挂屏;以及象牙雕镂的小扇、插屏和层层镂空套叠的象牙球等等,皆精雕密镂,风格极端工丽。一些具有文人气的“案头清供”类的工艺雕塑品更富有艺术的价值。那些瓷塑观音和达摩像、木雕罗汉像、根雕寿星像、石雕砚台以及大量的竹雕笔筒,至今仍具有艺术的魅力。这类人物小像不是被作为膜拜供奉的造像制作的,而是适应士大夫的内心精神状态而创作出来的案头点缀物、观赏品,文房用品砚台、笔筒上的装饰性雕刻也具有同样的性质,与此类作品风格一致的还有用象牙雕刻成的舒卷自如的荷叶等(图177)。这些作品的作者虽不一定是士大夫,但却是擅长书画、爱慕士大夫疏朗性格的艺人,当然一些富有闲情逸致的士大夫本人也常动手制作。所以这类小品大都富有生机,富有写意的艺术精神。

相对于诗歌和绘画等不同门类的艺术来说,雕塑造像艺术在中国历史上的命运是较为特殊的。中国的诗歌和绘画自魏晋以降便走上了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立形态的发展道路,有了专职的、作为个体艺术家的诗人和画家,也产生了理论形态的诗论、画论。而雕塑却不然,它或是依附于丧葬习俗,或是依附于宗教信仰,亦或是依附于建筑装饰和工艺装饰的需要,始终处于民间创作的地位,在宋代以后更被视为“匠行之作”、“雕虫小技”。那许许多多用现在眼光看来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雕塑造像作品,在历史上只不过是为长眠之人守灵、引魂的陶俑陶兽、石兽石人,只不过是供膜拜信仰用的泥胎、石躯偶像,或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建筑构件和工艺器物,绝不是纯粹为抒情言志而创作的艺术品。同时,有关雕塑的历史和理论的文献资料极为匮乏。但也正因为如此,雕塑造像在中国不是少数可以使用笔墨纸绢的文人士大夫的创作,而是更广大阶层普通工匠艺人的创造,它凝聚着更为普遍的民族心理,更为深刻、广泛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也就更具有总结和研究的价值。

中国雕塑造像在发展道路方面的独特性,决定着雕塑造像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实用功能与艺术表现未曾分化,各门类雕塑(世俗的、宗教的、装饰性的)也未曾完全分化。因此全部的中国雕塑均具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形式合一的特点。宗法性陵墓雕塑、宗庙造像和宗教性造像之中皆包含着人们装饰、美化意图的表达,而建筑、工艺等装饰性雕塑之中也包含有宗法、宗教以及迷信等其它精神方面的内容意蕴。所以,以西方雕塑的定义和范围来限定中国雕塑是不适当的,有些依照西方传统雕塑的定义不应属于雕塑范畴的中国工艺雕塑等方面的作品,在体现中国雕塑的审美特征方面却与大型圆雕具有着同等的意义。要了解中国雕塑的本质特性,上述七大类别的雕塑造像缺一不可。

从艺术表现和审美的角度来看,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相比有着自身的独到之处。西方雕塑的各种具体表现方法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圆雕、浮雕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而在中国的历史上,雕塑造像的表现方法一直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发展着,各种创作手法各自的特点从不独立地发挥作用。雕塑与彩绘结合,以线条辅助造型,灵活随机地并用各种表现手法构成了中国雕塑在艺术表现上的总体特征。中华民族的这种不注重各种手法之间的界限,而从直觉的具体感受出发随心并用多种手法,也就很少有理性界限的困挠,因而使雕塑造像作品有了更大的空间容量。相对于诗、画来说,雕塑是以更有限的形式表达内容的艺术,怎样才能使有限的形式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怎样才能使其客观的物质材料含蕴尽可能深厚的主体情思? 中国人以灵活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技法作用的创造,很好地解决了这类问题。中国人圆融贯通的构思和创造,使得在严格意义上原本不属于雕塑艺术范畴的因素也起到了为雕塑艺术服务的作用,从而更丰富了雕塑艺术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雕塑不愧是世界雕塑之林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