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三十一卷。清王士禛撰。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乾隆时,诏命改称士祯。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两年后赴扬州推官任。后升礼部主事,历充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官至刑部尚书。诗为一代宗匠,领袖清初诗坛数十年,与朱彝尊并称为“朱王”。《四库提要》称“其声望奔走天下,凡刊刻诗集,无不称渔洋山人评点者,无不冠以渔洋山人序者”。终生勤谨好学,著作丰富,有《带经堂集》九十二卷,又删定为《渔洋山人精华录》十卷。乾隆二十五年(1760)张宗柟辑其论诗语为《带经堂诗话》,合卷首凡三十一卷。
《诗话》首列《综论》、《悬解》二门,辑源流、体制,以及伫兴、入神等诗歌理论方面的语录;次《总集》、《众妙》二门,辑具体作家、作品、诗集方面的评论;再次《考证》、《记载》二门,辑句法音训用字名物及武人、闺阁、栖隐、禅林等方面诗话;末以《丛谭》、《外纪》二门结束,凡八门六十四类。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称是书“门类太多,或嫌琐杂;重文并录,又近赘疣,是其病也”。但能广泛取材,网罗极全,是这本书编纂者的贡献。
王士禛论诗主“神韵”:“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指出”(卷三)。《诗话》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中国美学史上的价值,即由“神韵”标出。《悬解门》、《总集门》、《众妙门》最集中辑录了王氏的“神韵”说种种主张。其基本内涵有四:一、接着司空图诗“味”说,严羽“妙悟”说讲诗,极力推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不易之论,将这一派诗论推阐至更充分的理论层次。二、强调诗歌创作的“伫兴”自得,真趣本色,兴会触发,云“有来斯应,每不能已;然须自来,不可力拘”,“每有制作,伫兴而就”(卷二)。三、强调诗歌风格的“无迹可求”“兴象传神”,称颂王维诗“兴会神到,自然高妙”,孟浩然诗“兴会超妙,不似后人章句”(卷三)。四、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神韵”说的提出,既挽转明代前后“七子”诗风“貌大中虚”、丧失生气的积弊,又补救了“公安”、“竟陵”诗风“空疏”、“纤碎”的缺陷,因而开出了一种新境界。然而,由于王氏出仕之初,清朝统治已趋巩固;中年以后,又进入康熙盛世,个人经历的舒适,社会的相对承平,使王氏的“神韵”说成为“流连山水,点染风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时代审美需要的产物。
有乾隆年间初刻本,今人戴鸿森(夏闳)以同治十二年(1873)广州藏修堂重刊本作底本,参校乾隆原刻本,经删刊重复,校正讹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分上下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