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的理想人格。“君子”最初是少数王侯贵族的专称,是一种身份地位的概念。在春秋时代,“君子”一词逐渐演变为“天子至于民”的通称。据《白虎通义》说,“君”的意思是群,子是丈夫的通称,“君子”就是男子的一种“道德之称”,而不管其身份地位如何。到了孔子那里,“君子”便发展为儒家的一种人格理想。孔子虽然从未对“君子”一词的内涵与外延作过明确界定,但却有非常完整的描述,如在德行方面:“君子喻于义”,“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在人格方面:“君子固穷”,“君子义以为上”;在修养方面:“君子修己以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泰而不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在处世方面:“君子中庸”,“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坦荡荡”,“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在知识方面:“君子博学于文”,“君子不器”,“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等等。又说“君子”有三戒: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总而言之,“君子”是一种完美的人格境界,连孔子都自谦地说:“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又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就是后世所谓“智仁勇三达德”,也就是儒家“君子”理想的三要素。但与“圣人”比较起来,“君子”并非高不可攀,所以孔子要求弟子成为“君子儒”,荀子则将儒家之学称为“君子之学”。儒家虽以“圣贤”为人生终极关怀,如荀子所谓“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但实际的追求,还是成为“君子”。“君子”是常人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境界,所以在传统的话语中,“君子”也就成为一种普遍的尊称,类似西方的“绅十”。
更多信息
相关文章
更多栏目
-
[文学词典]
[小令词精华]
[诗学诗律]
[诗体]
[诗词平仄]
[诗词格律]
[诗词韵律]
[诗词对仗]
[诗词修辞]
[诗词创作]
[诗词鉴赏]
[家庭教育]
[小学诗词]
[宋词三百首]
[唐宋诗选]
[古诗鉴赏]
[初中诗文]
[演讲名篇鉴赏]
[现代诗文]
[楚辞鉴赏]
[金瓶梅文学鉴赏]
[古诗文阅读]
[汉魏古诗]
[论语鉴赏]
[四书五经]
[道德经读后感]
[庄子名篇]
[诗经赏析]
[经典诗词]
[文学掌故]
[明清小说]
[名画欣赏]
[诗人小传]
[经典短文]
[诗词典故]
[历史典故]
[文学典故]
[宋词典故]
[词牌格律]
[宋词艺术]
[唐宋词评]
[唐诗鉴赏技巧]
[古文小说]
[作品简析]
[小说辞典]
[史记鉴赏]
[人间词话]
[金刚经鉴赏]
[法华经鉴赏]
[西游记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