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三苏》什么意思|出处|释义|例句|用典

诗词典故·三苏

【出典】 宋·苏轼《苏轼集》卷三一《次韵子由使契丹至琢州见寄四首》其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鴂舌问三苏。”作者自注:“余与子由入京时,北使已问所在。后余馆伴,北使屡诵三苏文。”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才识》:“眉山苏洵……嘉祐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等,于是,公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释义】 北宋眉山人苏洵及其二子苏轼与苏辙皆以文才著称于时,被世人称为“三苏”。后世常借以比拟一家之中三个有文才的人。

【例句】 ①人总道,赛蜀郡三苏,河东三薛。(无名氏《喜迁莺·贺生第三子》3775)这里以“三苏”为喻,称美友人三个儿子都将成为著名的文士。②更祝灵椿颜不改,三苏相继居台宰。(无名氏《鱼水同欢·庆两子同日。十月初六》3810)这里以“三苏”比拟友人及其二子,祝其父子三人仕途通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