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题《起用出生》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艳才也。“昨夜闲潭梦落花”以下八句是结。前首八句是起,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消归法,又重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徐增 《说唐诗》卷四)
【诗例】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解析】
“起用出生”是指起句开篇将题目逐字吐出的方法。《春江花月夜》本是古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其体为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后主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常令何胥采其艳丽者,制成此曲。原词已亡,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还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一首,温庭筠一首。这些拟题之作的共同特征便是都扣合了题目中的五种景色,难能可贵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并非单纯为了扣合题目,而是就题生发,又不为旧题古意所拘束,也并非是将五种景色作无序的拼合,而是随着诗人视线的移动转换由远及近,从大到小地将春、江、花、月、夜逐个吐出,使五种景色成为富有时空、情感关联的和谐整体;而且张若虚也并非局限于对五种景色的赞美,而是以之为全篇整体结构的开端,引出古今人类所共有的思考和古今游子所共有的思绪。
开篇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写诗人放眼远眺,只见春潮满江,浩浩荡荡,奔向远方,与浩瀚无垠的大海连成一片汪洋;天海相结处,一轮明月从海底冉冉升起,像是与奔腾的春潮一同涌生;银辉洒在江面上,随着碧波荡漾奔涌,波光闪烁竟像随着春潮涌向千万里之外,处处春江映照着明月的光华。这四句既写出月光随波奔涌的动势,又写出月光普照环宇的静谧与宏阔。
接下四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写视线由远及近,随“江流宛转”而看到开满鲜花的芳甸。诗人始终将春、江、花、月、夜融为一体:春江明月,同生共涌;江绕芳甸,月照花林。虽未言“夜”,却处处笼罩在夜色之中,同时又写出了五种景物的特征: 由江潮水盛,芳甸花林,可知春为始临,江正溢满,花正烂漫;由月共潮生,可知月是初升,夜为始降。由是也可知此诗起用出生法,除了将题目逐字吐出之外,还从时空上暗示了五种景物的 “出生”开始,并以此谋篇布局,以春临、潮涌、花开、月升、夜降开篇,以春残、潮止(闲潭)、花谢、月落、夜尽这五种景象的“消归”,“逐字收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其中又以江、月为主要线索,随着春江的流动,明月的升落,来表现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思绪的变化,展现出相互关联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由此也可知此诗起用出生法的第三层含义:五种景象“出生”引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沉思遐想,也引发了游子思妇的怀念、憧憬、悲哀、孤寂与凄凉。所以,此诗所运用的出生法,并不单纯是起句开篇的形式技巧,同时也是一种缘物起情的抒情手段,而且“开篇”与 “起情”又是那样自然完美地融合一体。
也许正是由于此诗的构思巧妙,结构缜密,表现形式与情感内容的有机融合,使它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笔摹拟此诗而作《葬花吟》和《桃花行》,还“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作了一首《秋窗风雨夕》。有些诗人则直接继承了张若虚的起用出生法,如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便以“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开篇,“首句以 ‘春山’ 领起,以 ‘胜事’ 为眼,次句带出 ‘夜’ 字,而以 ‘月’ 字承之。”(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古代诗人强调起句点题,起用出生法则是这种美学观念的艺术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