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题《拗结扛题》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空囊》,布笔凡四层,写一空字,最为有法,凡看题无层次,便是思路不开。一二不厌其空,三四乃所以空,五六是空后实境,七与八则拗结扛题法。“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写空字只用映衬,却又切挚。(张谦宜《絸斋诗谈》卷四)
【诗例】
空囊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解析】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客居秦州,生活困窘,衣食难继,囊空如洗,遂成此诗。
诗的首联写囊空而不厌其空。食柏实,餐明霞,这是虚写,表达了身处饥馁的苦况,但衬托出诗人的洁身自好、清高为守,有“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高尚情志。颔联写囊空的原因,指出世人粗疏,不辨是非邪正,趋炎附势,惟稻粱是谋。而诗人自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深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这一道理,因此才囊空,抒发了安贫乐道思想。颈联承首联进一步写囊空的实况:因断炊而井冻,身上无衣,衾裯不备。这些窘状,虽未写囊空,却映衬出囊之实空。奇特的是尾联却一反题意和上文,写囊中尚留一钱,并不空。当然一文不名的空囊与留得一钱,相差只是毫厘,也可以说直是相等罢了。但留得一钱,就不能说是空。这样写,从意义及诗的情趣讲,是表达了谐趣。从写法讲,是 “拗结扛题”法。
古人在论述诗的创作方法中,也重视诗的结尾写法。文彧指出:“诗之结尾亦云断句,亦云落句,须含蓄旨趣。”(《诗格》)至于结尾的具体写法,姜夔总结出四种,说: “一篇全在结句,如截奔马,词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意尽词不尽;若夫句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词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所谓意尽词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如词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词中已仿佛可见矣;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白石道人诗说》)但以上所讲的均是结尾的常法,拗结扛题法与此四法难于吻合。姜夔又曾指出:“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同上)《空囊》的结尾,与姜夔后面所指出的两种情况乃相一致。诗题为《空囊》,结尾却反写“留得一钱看”,乃是“篇终出人意表”。留得一钱就不是空,乃是“或反终篇之意”。
姜夔所以对“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的类似拗结扛题法等创作方法称之为“妙”,是在于古人所提出的“别趣”。别趣是诗歌的审美特征。严羽说: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诗辨》)从理上讲,拗结扛题法有时讲不通,如在《空囊》中,既是空囊,就不该写留得一钱,留得一钱就不能说是空囊。但诗歌并非谈理,所抒写的是意象感情以及情趣。谈理也要包蕴在意象感情、情趣之中。而拗结扛题法正是表达了诗人在创作中所触发的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情趣,也就是别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