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用韵《实字虚用》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妙于不说春尽,却说江欲尽。实字只作虚用。(金圣叹《唱经堂杜诗解》卷二)
【诗例】
绝句漫兴九首 (其五)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黎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解析】
漫兴九首,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即唐代宗上元元年 (761年)所作的一组绝句,抒发生活初步安定之后的客愁。从时序看自春及夏,有次序可循。漫兴,触兴而发、随手写出的意思。本诗为其中第五首,写暮春。
在一个暮春日子,诗人拄杖慢步江滨,最后立在一个茅草萋萋的小洲上,面对阑珊的春意与滔滔江水,痛感春光流逝。“肠断江春欲尽头”的“头”字,作“时”讲,意谓春光欲断,肠断江春欲尽时也。这两句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句法倒置,“肠断”二字前置,突出暮春之愁,避免平铺直叙;二,突出“漫兴”之兴,表明这种愁是由江水流逝而触发。以流水喻时光,是古代诗文常见用法,最早见之于《论语》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诗人把写景、用事、抒情密切结合在一起,把阑珊的春意、滔滔江水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写,情景交融意思显得非常浑涵。所以金圣叹说:“妙于不说春尽,却说江欲尽。实字只作虚用。”意谓这样写,比抽象写春尽的情怀要好。这里的“实”字,谓“江”字,虚用谓春尽。不过他的贯华堂本却采用“春江”的异文,这是后人妄改的。徐仁甫先生指出: “ ‘江春’ 一云 ‘春江’,‘尽’ 一作 ‘白’,皆不知 ‘头’作 ‘时’ 用,而妄改之。”“肠断春江欲尽头”毕竟很难理解。如果“头”字作 ‘时’字讲,春江很难说有欲尽之时;如果作方位词讲,与下句“立芳洲”的关系显得混乱,不在海口,春江很难说有“欲尽头”。所以还是作“江春”好。诗的第三四句,写柳絮纷飞,落花逐水的暮春景象。柳絮、桃花本无情之物,诗人以“颠狂”、“轻薄” 目之,意谓此等物竟不惜春,反而得意忘形,抛春而去,同诗人的“肠断”形成对照,也遥遥与本组诗的第一首埋怨春“即遣花开深造次”相呼应,反映出诗人强烈的惜春情怀。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想来诗人或者是有感而发,至于究竟何指,则不必深究了。
金圣叹所说的“实字虚用”,涉及到诗歌创作一条基本规律:即必须应用形象思维,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事物或情思。以实写虚、化实为虚,以景物寓托情思,这是我国古典诗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王夫之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古人绝唱多用景语,如 ‘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谢太傅于毛诗取 ‘訏谟定命,远猷辰告’,以此八句如一串珠,将大臣经营国事之心曲,写出次第,故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同一达情之妙。”(《姜斋诗话》),这类例子,在唐诗中更是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