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选一》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选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此诗写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又题名为《惠崇春江晚景》《书衮仪所藏惠崇图》。惠崇:宋代能诗善画的和尚,尤善画鹅、鸭及风景小品,人称“惠崇小景”。《春江晓景》是他以早春为背景画的春江鸭戏图。原诗二首,今选其一。

(2)蒌蒿:长在春天的一种春菜,花为淡黄色。芦芽:即芦笋,芦苇的嫩芽。它是烹调河豚鱼羹的佐料。

(3)河豚:河海中的一种形状像猪,味道鲜美,但毒性极大的鱼。俗话说:“拼死吃河豚。”上:双关语。一是说,天气暖和,河豚也知春江水暖,逆江而上,露出水面,繁衍生息、进行活动;二是说“上市”,“河豚肉”这道美味佳肴,市面有卖,餐桌上可供了。

【赏析心得】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已失传,诗却成了传诵名篇。这是因为,诗不是对画景机械地再现,而是对画的景色深化和创造,将画所欲表达又表现不出的意境创造性地点化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题画诗是宋诗中大大发展了的一种创新体裁,苏轼此诗则可说是这类题画诗的代表作。

全诗首先点出了惠崇《春江晓景》所画的六种景象:翠竹、桃花、春水、嬉鸭、蒌蒿和芦芽,让人们大致了解到画的内容和布局。这其中,翠竹之茂盛、桃花之鲜艳,春江波荡漾、鸭戏水之上,蒌蒿密满地、芦芽嫩且短,都是可画可见之景。而诗人所写的则“更上一层楼”,又对画的意境进行了深化,点出了画面表达不了而又更富诗味的意境。这就是“水暖鸭先知”和“河豚欲上时”。“水暖鸭先知”,是由实到虚,作者通过画面畅游于春水之上的鸭群,将它们的感觉表达出来,想象到春天到了,柳条吐芽,鸭子欢游,水暖了。实践出真知,诗向人们揭示了深入实际、参与实践的普遍哲理。“河豚欲上时”,由虚到实。通过水暖和芦芽,作者想象到,河豚已在水中欢动,逆流而上,餐桌上又可供上“河豚肉”这道佳肴了。作者将画中未能画出,潜藏江中的河豚表现出来了。诗画配合,相互补充,达到珠联璧合的境地。而且,诗还可离开画,独成一篇朗朗可诵的好作品。这就好比电影插曲,若干年后,电影内容人们已经淡忘,但其配曲却成经典歌曲,代代相传,长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