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古人逢生辰庆典,宾客来仪,总有某种琅琅上口的一套一套吉语作为贺词,由巧舌如簧的司仪一类角色当众朗诵。这几乎是古今中外不约而同并流传至今的节目,如家筵国宴上都必不可少的祝酒辞,或后世为人上寿,总不免要写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条幅送给寿星老,只不过更书面化些。“螽斯”一诗,实际上就是用来上寿的吉语,成为口头朗诵的艺术,而且更民俗化,更质朴罢了。
朱熹先生认为此诗的表现手法是“比”,是将螽斯的几种特征来比喻寿星老的多子多孙,福作绵长。“诜诜”、“薨薨”、“揖揖”等都是用以形容螽斯群聚之声状的,而“振振”、“绳绳”、“蛰蛰”也都是相应的繁盛景况。怎么比喻到一块儿的呢?按朱老人家一讲就热闹了,原来,螽斯是蝗虫之属,也就是蚂蚱的近亲。拿蚂蚱比喻寿星老,是因为蚂蚱繁殖能力特强,古人以为螽斯“一生九十九子”,其实实际上要多的多,据此祝愿寿星老象蚂蚱一样多子多孙。尤其是蚂昨坚持一夫多妻制,而众多的老婆居然能和平共处,彼此相安无事地住在一起,很令道学家朱熹先生敬佩,而引申比喻“后妃不妒忌”,“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于子孙众多比之”。
看来,不但寿星老以蚂蚱为榜样,就连姨太太们也应向蚂蚱学习,蚂蚱中的矫矫者螽斯,原来竟是古人生活的标本。这种比喻方法在今人看来似乎很滑稽,但在古人眼里却是一本正经。
这首诗三章都是相同句式,只不过换了几个内容相近的象声词,由此看更象是祝寿活动中司仪之类口头宣读的贺词。也许不妨看作是一首充满幽默感的雅谑作品,本身无所谓正经与否,只不过让朱熹先生法眼观来,太过认真,因此也解释得太正经了。
古人在联绵词的运用上非常灵活丰富,从而使诗歌具有一种特殊形象化的魅力,这也是值得今人继承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