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张仪列传第十·秦惠王十年[1],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2],降之。》鉴赏
仪因言秦复与魏,而使公子繇质于魏[3]。仪因说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魏因入上郡、少梁[4],谢秦惠王[5]。惠王乃以张仪为相,更名少梁曰夏阳。
仪相秦四岁,立惠王为王[6]。居一岁[7],为秦将,取陕[8]。筑上郡塞。
其后二年,使与齐、楚之相会啮桑[9]。东还而免相,相魏以为秦[10],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肯听仪。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11],复阴厚张仪益甚[12]。张仪惭,无以归报。留魏四岁而魏襄王卒,哀王立[13]。张仪复说哀王,哀王不听。于是张仪阴令秦伐魏。魏与秦战,败[14]。
明年,齐又来败魏于观津[15]。秦复欲攻魏,先败韩申差军[16],斩首八万,诸侯震恐。而张仪复说魏王曰:
“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诸侯四通辐凑[17],无名山大川之限。从郑至梁二百馀里,车驰人走,不待力而至[18]。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19],守亭鄣者不下十万[20]。梁之地势,固战场也。梁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且夫诸侯之为从者,将以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也。今从者一天下[21],约为昆弟,刑白马以盟洹水之上[22],以相坚也。而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23],其不可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燕〕、酸枣[24],劫卫取阳晋[25],则赵不南,赵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26],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秦折韩而攻梁[27],韩怯于秦,秦韩为一,梁之亡可立而须也[28]。此臣之所为大王患也。
“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29],不能坚战。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胜之必矣。割楚而益梁,亏楚而适秦[30],嫁祸安国[31],此善事也。大王不听臣,秦下甲士而东伐,虽欲事秦,不可得矣。
“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少可信[32],说一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33],以说人主。人主贤其辩而牵其说,岂得无眩哉[34]。
“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35],众口铄金,积毁销骨[36]。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37]。”
哀王于是乃倍从约而因仪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38]。三岁而魏复背秦为从。秦攻魏,取曲沃[39]。明年,魏复事秦。
【段意】 写张仪说魏哀王连横于秦。秦惠王用恩威并施手段,使魏与秦。啮桑之会后,张仪相魏为秦,欲使魏同秦连横,然久无成效。魏哀王继位后,张仪利用秦大破韩国申差军斩首八万、诸侯震恐的有利时机,再次说魏王以连横之利与合纵之弊,哀王为其言辞所动,遂背纵约而连横于秦。
注释
[1]秦惠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秦灭蜀在秦惠王二十二年,故此乃另起笔倒叙。[2]公子华:《史记·六国年表》作“公子桑”。蒲阳:魏地,即蒲坂,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3]质:作为人质派往别国以作抵押。[4]入上郡、少梁:以上郡、少梁之地纳入秦国版图。上郡,魏郡名,郡治肤施,故址在今陕西榆林南。少梁,原魏地,秦更名为夏阳,故址在今陕西韩城县南。[5]谢秦惠王:向秦惠王致歉。[6]立惠王为王:秦惠王称王在其即位后十三年(前325年)。[7]居一岁:犹言次年。[8]取陕:夺取陕。陕,魏地,故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据《史记·六国年表》,张仪将兵取陕在秦惠王十四年(前324年)。[9]其后两句:据《史记·六国年表》,秦、齐、楚啮桑盟会,事在秦惠王十五年(前323年),即张仪为秦将取陕之次年,故“其后二年”当指秦惠王称王后之二年。啮桑,故址在今江苏沛县西南。按:据《史记》之《楚世家》等史料,啮桑之会,除秦、齐、楚三国外,魏也参加了盟会。[10]东还两句:据《史记·六国年表》,张仪免秦相及为魏相,事在啮桑会后之次年(前322年)。[11]曲沃、平周:当时均为魏地。曲沃,故址即今河南陕县曲沃镇。平周,故址在今山西介休县境内。[12]阴厚:暗中厚待。[13]留魏两句:这两句所记有误。张仪“东还而免相,相魏以为秦”,事在公元前322年,即魏惠王后元十三年,“留魏四岁”,则应为公元前318年。是年魏惠王卒,魏襄王立。[14]败:指魏为秦所败。据《史记·六国年表》,是次秦伐魏事在秦惠王二十年(前318年),参战者除魏外,又有助魏战秦之韩、赵、楚、燕四国。[15]观津:据《史记·六国年表》,齐败魏在秦惠王二十一年(前317年),地点为“观泽”,作“观泽”是。观泽,故址在今河南清丰县东。[16]败韩申差军:申差,韩将军。秦败韩申差军事在齐败魏之同年稍后。[17]四通辐凑:四方道路通达,有如车轮之辐条聚集在车轴上一样。辐,车之条辐。凑,通“辏”,车轴。[18]不待力而至:不须费多少气力就能到达大梁。[19]卒戍四方:谓魏国无高山大川以作屏障,只好以士卒戍守疆界。[20]亭障:古时边塞之地的城垒。[21]一天下:天下诸侯成为一个整体。[22]刑白马句: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魏攻下赵都邯郸。齐、楚等国救赵,击败魏军,魏被迫于周显王十八年归还赵都邯郸,并同赵盟于漳水。此句所云当即指此。刑,宰、杀。刑白马,为盟誓的仪式之一。洹水,《史记》之《六国年表》、《魏世家》、《赵世家》均作“漳水”。洹水,即今安阳河,源出今山西黎城县,流经今河南林虑山,伏流经安阳至内黄入卫河。[23]而欲句:想依靠欺诈虚伪反覆无常的苏秦的余谋。余谋,时苏秦已死,故称苏秦合纵之谋为余谋。[24]卷、衍、[燕]、酸棗:四地均在今河南境内的黄河南岸。卷,故址在今原阳县西。衍,故址在今郑州市北。燕,故址在今延津县东北。酸棗,故址在今延津县西。[25]劫卫取阳晋:攻打卫国夺取阳晋。劫,夺取。阳晋,卫邑,故址在今山东郓城西。[26]从道:南北的通道。[27]折韩:使韩屈服。[28]立而须:站着就能等到,极言时间短促。须,等待。[29]轻走易北:轻率地就逃跑,容易败北。[30]适秦:使秦国满意。适,悦。[31]嫁祸安国:转嫁祸患使国家安宁。[32]从人多奋辞:主张合纵之人大都夸大其辞。奋辞,猶言说大话。[33]扼腕瞋目切齿:紧握手腕,眼睛怒视,咬紧牙齿。三个动作均为情绪激动时所有。[34]牵其说:为其言辞所牵动。眩:昏惑。[35]群轻折轴:众多的很轻之物,也会使车轴被压断。[36]“众口”两句:众口所发出的诽谤之辞,可使金属都熔化,可把骨头都销毁。两句极言合纵之士的言论影响之烈。[37]赐骸骨辟魏:辟通“避”。辞官避开魏地。旧时称臣子全身都为君主尽事,故盼君主赐骸骨则指辞官。[38]复相秦:据《史记·六国年表》,张仪复相秦也在秦惠王二十一年。[39]三岁两句:据《史记·六国年表》,秦攻魏取曲沃,事在秦惠王二十四年(前3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