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类·笔力峭劲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风格类·笔力峭劲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此为金陵怀古之词,以笔力峭劲,为东坡所叹赏。(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

【词例】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 遗曲。

【解析】 《草堂诗余》 后集上引杨湜 《古今词话》 云:“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 《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桂枝香》 词调乃王安石首创,其后可能有许多文人雅士都依此调作过 “金陵怀古”一类的词作,然至今皆已失传,唯荆公此作成为绝唱。至于同时代人苏东坡所叹赏的 “此老乃野狐精也”的评价,旨在佩服王安石作词功力之深厚,笔力之遒劲,已达到很深的道行(heng) 了。刘熙载曾从文学发展的角度高度评价此词是“一洗五代旧习” (《艺概》),正是指出了此词“笔力峭劲”的艺术风格之所在。

上片写景。首三句,起点即高,胸次广阔。一个“送”字,极写词人注目之专神用力。一个“正”字领起,一个“初”字吟味,一个“肃”字点醒。起笔遒举,发端有力,无限情怀,皆由此始。以下便写“送目”所见。首见“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山水之景。上句由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名句“澄江静如练”化出。词人为何想到了谢脁的诗句,因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等朝代的都城皆在金陵 (今日南京),而谢脁是宋之诗人,词人此时化用谢脁的诗句,自然有浓郁的怀古意味,与全词内容十分吻合。下句 “翠峰如簇”,是词人的创造性描写。金陵周围的山,近处有清凉山、狮子山,覆舟山、幕府山、紫金山等; 远处有青龙山、牛首山、祖堂山等。这些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大大小小重重迭迭的山峰,确有“群山簇拥”之感,比喻甚为准确形象生动。此二句是静景描绘。词人“登临送目”,接着见到的又是另一幅活动的画面:“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在夕阳映照下,许多帆风樯影交错于粼粼波光之上; 而西风紧处,又正见岸边酒旗猎猎。“残阳”与“西风”是两个非常鲜明的意象,隐隐透露出词人当时忧时伤国的情绪,为下片抒情制造气氛。最后词人由 “征帆”转而写“彩舟”,由 “澄江静如练”转而写“星河”,这些都是夜晚所见之景,那来往于长江之上的“彩舟”都已亮起了灯光,那点点灯光在夜江中闪闪烁烁,远看又恰似银河中的星星一般; 又因为它是流动的灯火,所以词人又进一步想象出它们又像是翩翩起飞的白鹭。这几句写景十分空灵缥缈,简直将南京城幻化成为一幅仙域画境了,故词人在上片结句处便发出了”画图难足”的无限感慨。是的,曾作为六朝旧都的金陵,其山山水水本来都是十分美丽可爱的。但多少悠悠兴亡事,历朝统治者都是荒淫无耻、昏聩无能之辈,只知享用它,不知保护它,使她一次又一次地遭受蹂躏而丧娇艳之面容。故而在歌咏金陵美景的背后,我们仿佛触摸到了词人那种悯时哀国的绵绵愁绪。这正是此词笔力峭劲,力透纸背处。读此词,当从背面去读,方见其妙!

下片抒情。“念往昔”四句,词人的感情一下子沉跌到那不堪回首的哀怨之泥淖中去了。一“念”一“叹”,下字沉痛有力,是两个极富感情力量的字眼。“繁华竞逐”四字,点明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也是“悲恨相续”的根本原因,可谓一针见血,力重千钧。“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词人又从往事的回忆抽身到现实中来。“对此”的“此”,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繁华竞逐”。它既是昔日统治者的过往之景,亦是今日当政者的真实写照。“谩嗟荣辱”,即空叹兴亡,言下之意是说,宋代统治者会接受这沉痛的历史教训吗?词人的担忧和痛心正可从此四字中见得。“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六朝已成旧事,而当今宋代的统治者们又是怎样呢?却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 遗曲。”仍然是纸醉金迷,沉缅于酒色而不知悔悟,回应了 “谩嗟荣辱”,证明了词人的“谩嗟”是完全有据的。《后庭》 是 《玉树后庭花》 乐曲的简称,后主陈叔宝荒淫奢华,曾自制 《玉树后庭花》 曲词,并亲自教后宫美女演唱,直至灭亡。故后人将此看作是亡国之音。晚唐杜牧 《泊秦淮》 诗中曾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以讽刺晚唐统治者的荒淫行径。王安石化用其意,并以“至今” “时时”时间副词来加重语气,更具强烈的讽刺作用,预示着宋朝统治者如不更弦易辙,将会重蹈六朝覆辙无疑。歇拍三句,极富警策力量,是此词 “峭劲”之 “笔力”的再次腾跃,犹如敲钟击磬,荡漾出一片深情远韵。梁启超 《艺蘅馆词选》 云:“李易安谓介甫文章似西汉,然以作歌词,则人必绝倒。但此作却颉颃清真、稼轩,未可谩诋也”。堪称中肯之论。指明了此词蕴藉中藏锋芒,缜密中见笔力的艺术真谛。

在宋代词人中以金陵史迹、名胜来写兴亡之感的作品,大概以张昇的 《离亭燕》(一作孙浩然作) 为最早。张昇是宋仁宗的大臣,作过参知政事,枢密使。此词乃其退居金陵后而作。他通过金陵秋景的描写,有感于熙宁新政的实际情况,抒发了兴亡之感。后来王安石的 《桂枝香》 取材和立意与之相仿,但主题更集中,构思更缜密,笔力更峭拔,气势更雄浑,意境更阔大,现实意义亦更大。后于王安石的著名词人周邦彦亦曾作过一首 《西河·金陵怀古》 词,全词几乎都是隐括刘禹锡 《石头城》和 《乌衣巷》 二诗而成,“善融化诗句,如自己出” (张炎 《词源》)。美则美矣,但却缺少王安石 《桂枝香》词那样的峭劲之笔,飞举之势,跌宕之致,亦缺乏此词的直面社会和人生的伤时忧国的怀抱。

《桂枝香》 遒劲峭拔之笔力,是与他那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密切相关的。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面对当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纲纪不振的岌岌可危的形势,内心非常沉痛。由于长期的精神郁抑,“潜气内转”,发而为诗,则便如骨鲠在喉,一吐为快了。因此,在词作语言的表现上就自然呈现出“笔力峭劲”,词气畅达的风格。后来辛弃疾所作的一些“怀古”词,其语言风格与意境表现皆与此一脉相承、息息相关。如 《永遇乐》(千古江山) 便是典型的一首,读者当自可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