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类·体认着题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词中用事最难,要体认着题,融化不涩。如东坡《定风波》“破帽多情却恋头”。用龙山落帽事。《永遇乐》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用张建封事。白石《疏影》 云:“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用寿阳事。又云:“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用少陵诗。皆用事不为事所使,自不落呆相。(李佳《左庵词话》卷下)
【词例】
永 遇 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苏 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解析】用事即是使事用典。旧事故典,言简意丰,适当使用,可以增加作品的思想容量和艺术效果。但是,旧事典故都有特定的内涵,所以引用入词,就有当与不当的问题。体认着题即要求用事要恰切题旨,融化不涩则是强调史典要同作品内容交融为一,使用要灵活自然。
苏轼 《永遇乐》 写自己知彭城时,夜宿燕子楼,梦盼盼而引发的古今如梦的感伤之情。上片写清夜有梦,觉来寻梦,表达出对历史旧事的深有感悟。下片抒写自己对仕宦生涯的厌倦,进而从 “燕子楼空”想到 “古今如梦”,表达了他深沉的人生空漠感,为了抒写 “古今如梦”的人生空漠感,苏轼用了盼盼之事。盼盼有很凄艳的故事。白居易 《燕子楼诗序》中说:“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中十余年,幽独块然……”从这小序看,盼盼的故事,其感人处在于她早年的善歌舞,多风态,及后来的念旧爱而不嫁。其旨总不离男女情事。而苏轼用此典,却全脱凡艳,别有命意,又“体认着题,融化不涩。”我们先来分析 “体认着题”。因政治失意,又多受老庄思想影响,再加之北宋中后期社会的复杂情况,苏轼把前人以及宋人对风涛险恶、虚苦劳神的浮宦生涯的厌弃发展到极至,而产生了深沉的人生空漠感,深感 “人生如梦”,“万事转头皆空”。出于这样的人生感慨,对盼盼故事中的艳事、情事,词人的感想不在它本身的情节,却更多地体认了它的短暂和空幻,把它看做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从这个角度,赋予盼盼的故事以新的意义。因而,词中说:“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二百年过去了,楼台依旧在,其人久已殁。什么舞姿、风态,怀情恋旧,任岁月匆匆,荡涤无痕,如此用事,恰切题旨。
用事切题是一个方面,而融化不涩,灵动自然则是更高的艺术标准。苏轼写词全以神悟,此篇同样是有神无迹。词人怀古,而旨在抒怀,怀古伤今,都归于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的浩叹。本篇题序中写明 “梦盼盼”,全词实是以 “梦”为线,以梦为旨,又以梦为事,以梦为怀。其入梦是梦盼盼,寻梦是寻盼盼的旧迹,感梦是感于盼盼的人去楼空。又从盼盼的人去楼空悟出 “古今如梦”,最后从古今推及未来:“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词人联系自身,想到如今自己面对燕子楼,感慨盼盼的物在人亡,他日,自己将辞世而去,又会有人面对自己在彭城修建的黄楼为自己的物在人亡而发出浩叹。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以 “如梦”贯之,又都是从物在人亡引发,全都关合盼盼之事,所用之事融贯全篇。前人评论只指出 “燕子楼空”三句,恐怕是为评述之便,词篇用事,用其神髓,化入章句,难以句摘。由于巧妙用事,词人的空漠情怀,人生浩叹,被表现得深沉茫远,又颇有深情远韵。
善于使事用典,这是丰富词作内容,增强其感染力量的技巧之一。刘勰在 《文心雕龙》 中有 《事类》 一章,专门阐述其作用、意义、方法,并联系前人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足见此种技巧运用之广及重要价值。使典用事,可以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所以从古迄今,写诗作文,都不能离开此法,“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文心雕龙》)
抒情说理,如能恰当地引用史典,可以用来“明理征义”,这自然会增强词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流传的历史典故,都有精深的内容,或固定的修辞意境,借用入词,以少言多,以古写今,使短短的小词更有内蕴,更富于张力。使事用典,还可以用具体形象来说明事理,表达情思,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每一个典故都包含着鲜明的人物,生动的故事,用入诗词,常常含有比托之意,引发联想,饶有余味。
史典本身言简意深、含蕴丰厚,但只有使用得体,才能发挥效用。古代诗论词论中,对如何用典谈及最多。刘勰说:“经籍深富,辞理遐亘。”“用人若己,古来无懵”。(《文心雕龙》)刘熙载说:“词中用事,贵无事障。晦也、多也,板也,此类皆障也。僻事熟用,熟事虚用,学有余而约以用之,善用事者也。”(《词概》)
词体制小,意境深,用事实为常格; 而有些手笔不凡的大家,用事的手法也更为高明。苏轼才学富赡,善用史典。辛弃疾词横绝古今,包罗万象,内容广博精深,更与他善于旁征博引密切相关。辛弃疾以文为词,经史子集,无不可用,用则点化成金。说到辛词的用事,人们很快会想到他的 《永遇乐·千古江山》、《水龙吟·楚天千里》 等著名篇章。在这些词里,用典手法多样,圆熟、精到。而单从用事来说,辛词中最为别致的应说是 《贺新郎·绿树听鹈鴂》,此词借送别来发挥对国家动荡、黑暗、局势艰危的忧愤之情。在描绘惨痛现实时,词人巧妙地借用叙写离别的史典,并将五事一并罗列:“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辞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未彻。”这五事都叙离别,恰切此词送别之意。另一方面,词人从忧愤国事这一题旨出发,使五种离别各有侧重,合起来,又影射了南宋社会的种种惨状。用事恰切、灵活、深稳,比起直接描述来,显得空灵、含蓄,有奇情异趣。姜夔词用事较多,形式也较奇特。他的 《扬州慢》的下片,写自己面对惨遭金人兵火而荒败萧条的扬州城的难言的伤痛之情,整片都用杜牧事,并把杜牧的事与诗有机地融合起来,抒写自己深痛难言的黍离之悲。他先说就是最擅鉴赏和表达的杜牧重到这里,也会惊痛无言。然后又拓深一步,虽然杜牧在扬州有过十年的青楼欢笑的生活,并写过描写这种生活的好诗,现在也难于赋写心中的深情。这里有杜牧的生活经历,又暗用了他的 《赠别》、《遣怀》 二诗。杜牧 《赠别》 中有“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遣怀》 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嬴得青楼薄幸名”的诗句。下面以二十四桥这笙歌欢乐之地的清冷进一步烘托盛衰之感,又暗用了杜牧的 《寄扬州杨绰判官》 的诗意,杜诗中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在以往的著名诗人词人中,杜牧最知扬州昔时的繁盛,而且见于诗篇。用其事,又融入三首诗,词境被大大地拓展了,同时又诗情起伏,情韵浓郁,特别富有表现力、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