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类·自然而然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境界类·自然而然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当以唐花间集中韦庄、温飞卿为则。又如冯延巳、贺方回、吴梦窗亦有妙处。至若陈简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之句,真是自然而然。大抵前辈不留意于此,有一两曲脍炙人口,余多邻乎率易。近代词人却有用力于此者。倘以为专门之学,亦词家射雕手。(张炎《词源》下卷)

【词例】

临 江 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水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夜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解析】诗词贵乎自然,诗境的自然早已成为中国古人评量诗词美的一项重要尺度。

陈简斋 《临江仙》 名句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历来被奉为自然清新的佳句。《临》是一篇抚今追昔、满含黍离之悲的词。这种感情可以写得浓墨重彩,可词人却不这么写。词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河水泛着月色,无声地流淌。到此二句,取景于目前,月光泻下来,杏花稀疏斑驳的影子投在地上,从中又传出了婉转悠扬的笛声,一直吹到天明。光与影是那么地和谐,烘托出幽美怡人的意境,再加上那动人心魄的笛声。陈与义登小阁怀念群英满座,对月畅饮的日子。他的感情是复杂的,豪情何在,物是人非,更多的是一种茫然怅悒之情,而仅借杏花、流水、疏影、笛声写出,似不经意,自然而然,却将无限的悲伤感慨化而为飘渺莫名的美,正如依据中说“有余不尽”之意。

康德说:“在一个美的艺术成品,人们必须意识到它是艺术而不是自然。但它在形式上的合目的性,仍然必须显得它不受一切人为造作的束缚,因而它好象是一个自然的产物。”(《判断力批判》)所以艺术在于它的自然性,诗词艺术更是如此。《红楼梦》 中黛玉教香菱做诗,说陶诗 “暖暖远上树,依依墟里烟”比王维诗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更淡而现成。“依依”二字不言上,而那疏淡朦胧的轻烟袅袅而上的形象已经浮现在我们的面前。王维 “上”字则把美的意境用一个枯燥的 “上”字概括而出,读起来十分费力,显然略逊一筹。“依依”写现存之景,而无雕琢之痕,“淡而弥永,朴而实厚”。(《白雨斋诗话》 卷八) 再如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几句,“不待安排而胸中自然流出” (《朱子文集》)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然的形象。再如:“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白日掩荆扉,虚里绝尘想”都是自然而然,淡而现成的佳句,质朴单纯,韵味清幽。作为中国最自然的文学,陶诗对唐宋词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花间集》 中韦庄的词自然清新,如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语言浅白如话,却让人觉得其清真感人。词起首两句,平平叙述,江南风景秀丽人人称道,游子愿老于江南,读者不禁问江南美在何处,后两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真是“自然而然”,过渡自然,取景亦是自然。浩浩春水比于苍天,静卧画船,听雨入睡。声(雨声) 色 (水色) 交融,意境宛然。

到宋代,易安词多以素描见长,题材来源于生活,情感发自于内心,娓娓道来,美而无有痕迹。《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追忆往日驾舟出游,归途经历的生动场面。在傍晚时分,词人沉醉,不愿回去。到兴致已尽,拨舟返回,不大小心进入莲花深处。赶紧划浆,一滩鸥鹭惊叫着,冲天而起。不加雕饰,把我们带到美好的艺术享受中去了。再如“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只寥寥几笔,就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这三句每一句都不落虚笔,每一字都似信笔写来,自然而然,却让人深感其意味隽永。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矮矮的房屋,潺潺的流水,青青的小草,典型的江南风光,用白描的手法勾勒,觉其平常之至,却让人如味橄榄,从中体会出不尽滋味。写到白发翁媪,大儿、中儿、小儿,虽都是日常琐事,却给那吴地景物增添了几分生机,好一幅田园风光图。再有苏轼 《少年游》“去年相送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苏轼把眼前之景信手拈来,变通而用,把去年今年分别思聚这一复杂而深挚的感情表现出来,看似浅味,越品味越浓。

叔本华云“每一个具有美的和丰富的心灵的人总是用一种最自然最直接和单纯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这就是“自然而然”的艺术技巧,历来为诗词大家推崇的原因。其毫不费力地创造了极美极单纯的意境,不着痕迹,却有极深的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