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类·刻画新警为工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咏物类·刻画新警为工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 (张炎 《解连环·孤雁》)此为咏物之作。南宋人最讲寄托,于小中见大,如《乐府补题》所载者。玉田尤以刻画新警为工。(陈匪石 《宋词举》卷上)

【词例】

解 连 环

孤 雁

张 炎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廉半卷。

【解析】刻画新警,是诗词创作中描写事物以寄托怀抱的一种技巧。作家在写作时,以精采、简炼的语言和工笔画的笔法,创造出形神兼备、新颖独特而含义丰富的客观艺术画面,从而以少总多,小中见大,寄寓作家幽深的意兴和强烈的幽愤。由于作家的精心选择和刻画,作品的艺术形象风恣绰约,令人耳目一新,使我们读了之后觉得特有力,特传神,也特受感动,从而使作品魅力无穷,耐人咀嚼。这种技法,就是梅尧臣所说的“意新语工”,做到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者通过这样情景交融、含蓄形象的描写,于反复玩味之中领会作者的感情寄托,获得一种类似咀嚼橄榄时的快感和满足。

张炎的 《解连环·孤雁》,就是刻画孤雁新奇、细腻,借咏孤雁而比兴寄托的一首优秀的咏物词。

词的起句 “楚江空晚”,造语精工,“空晚”二字创造了一个黯淡寥廓的背景,为下文孤雁作衬垫,突出失群孤雁的寂寞单调。“怅离群”二句,写空阔背景之下的孤雁离群与诀然索居的怅恨,“万里”为夸饰之词,孤雁旅途既远,其索寞孤独之境况就愈益不堪,那么,其“怅”之久、其恨之深便不言而喻了。“惊散”暗合上文之 “晚”,触目惊心,有一字千斤之力。“自顾影”三句,进一步写孤雁单栖的自怜自艾,形神毕现,栩栩如生。在用笔上作者采用了顿挫之法,空江离群,寒塘欲下栖止,但又欲别谋栖止之所,岂不知别处依然是 “沙净草枯,水平天远”,与 “寒塘”一样的寥阔清冷。孤雁欲下未下之心理,词人着一“正”字写出,对前面的“恍然”作了补充和发挥。“写不成”两句,刻画孤雁独具匠心,用雁飞成字及雁足传书二事,融化为一,精巧绝伦,新警异常,道前人之所未道,同时使词什显得情思宛转。群雁阵行,必成“人”字,其为孤雁,当然排不成字; 排不成字,也便写不成书; 水平天远,孤雁当然只能是空阔之境中的“一点”;但因为词人暗用了苏武北海牧羊、雁足传书的典故,于是这“一点”也便寄托相思之意了。从炼字炼意上说,词人这里刻画离群之雁的孤单,造语精警,新颖独到,状难写之情如在目前; 从形式技巧上说,词人用比兴寄托之法,字面上处处实写孤雁,而字里无处不有人之风神,失群之雁,正是词人自况。作为南宋遗民,尤其是作为南宋重臣张俊的子孙,张炎无时不空怀旧国,再加上元朝又不用他,于是,张炎心中深藏着的被人遗弃的感触,使他以失群落寞的孤雁为契机,将自己的心理感受、身世遭遇注入孤雁身上,以之为抒写的突破口。由是而论,“写不成”句寄托的应是国事沦丧之慨,不惟个人失意不遇的憾恨了。刘熙载 《艺概·词概》 中说:“昔人词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张炎这里形在咏物,但因为在咏孤雁中,处处皆着词人之色,“有我在也”,所以孤雁身上寄托着词人的情怀,写孤雁亦写自我,这样的咏物,才是好的咏物词。张炎这里还用了 “以小见大”之法。不少诗词论者认为,景分大景小景,小景可以写得具体和亲切有味,大景不免疏阔抽象,张炎这里就是以刻画孤雁“写不成字”的“小景”,来显示孤雁独飞单栖这个“大的景象”,耐人寻味。这就是王夫之《姜斋诗话》 卷下中所说的“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也正因为张炎的孤雁词,讲究寄托,刻画新警,所以人们才称誉他为“张孤雁”。“料因循”三句,苍凉悲壮,用苏武事而与上文词意无重复,恰如周济所说的“以意贯串,浑化无迹”。

过片仍用亦雁亦人的写法,着笔在雁而情落乎人。“想伴侣”一节,词人代雁着想,而孤雁又代伴侣着想: 不自怜己之漂泊寒塘,惟思伴侣之“犹宿芦花”;不言己之思恋伴侣,而言伴侣之曾念“去程应转”,思曲而情深,刻画细腻传神。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张炎这里便是不言言之,亦是词人刻画孤雁清新精警之效。“暮雨”以下几句,比拟孤雁幻想重逢的几重心理,先是犹疑惊惧,再是满心欢悦,十分逼真传神,将作者亡国之民的心理状态和盘托出,动人心魄。

正因为张炎《解连环·孤雁》 寄托遥深,词句纤巧,刻画孤雁精细新奇,运用背景衬托和小中见大的词法技巧,使人雁风神融化为一,写得情思宛转,故而是咏物词中的上乘之作,历来脍炙人口,与苏轼的孤雁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可堪比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