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类·寄伊郁于豪宕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风格类·寄伊郁于豪宕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寄伊郁于豪宕。(陈廷焯 《词则·放歌集》 卷一)

【词例】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 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解析】伊郁,是一种久积于胸的烦闷、忧愤的感情; 豪宕则是一种形之于外的旷达、狂放的精神状态。寄伊郁于豪宕,就是将胸中之块垒化作一腔豪气,喷薄而出,感情奔放,富于气势和力量,从而使烦闷、忧愤的感情抒发得更强烈、更深沉。表现在作品中便形成一种沉郁与豪放兼而有之的艺术风格,鲜明地显示出阳刚之美。

寄伊郁于豪宕的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屡见不鲜,如南朝诗人鲍照的 《拟行路难》之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诗人将郁积于胸中的对黑暗社会的愤恨之情以旷达语出之,犹如山洪爆发,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再如曹植的 《赠白马王彪》 第六章:“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 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 能不怀苦辛?”骨肉相残, 使诗人忧惧交并,痛苦至极,然而诗人却宕开一笔,极力克制,强作豪语。一种难以抑制的愤懑感情化作旷达之言,更显其强烈感人。更突出的是李白的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人那潜藏在心底的奔涌跌宕的激情,犹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极富于气势与力量。但在词的创作中苏轼却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他的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据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 《长短句》 所载:“东坡别参寥子长短句 ‘有情东风万里卷潮来’ 云云,其词石刻后,东坡自题云 ‘元祐六年三月六日’。余以东坡年谱考之,元祐四年知杭州,六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则长短句盖此时作也。”这首词正是词人政治上遭到严重挫折之后所作。从全词的内容来看,则寄寓了词人志意未成而仕途失意的悲慨,但却以 “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垢之外”(胡寅 《酒边词序》)出之,正是一首寄伊郁于豪宕的词作。首二句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写万里之风涛,气象开阔。表面似乎只写风潮之来去,然而仔细吟味,即可看出在“有情”与 “无情”、“潮来”与“潮归”之间,却隐含着许多人世间盛衰易变、离合无常的感慨。词人忠心为国,反遭贬谪,宦海沉浮,尽在言外。此正所谓 “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卷一)者也。末三句用晋羊昙哭谢安事,虽是反语,说得极为豁达,但却寄寓着忧惧畏谗之意和生离死别之悲,感情尤显沉痛、强烈。

苏轼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是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个性分不开的。苏轼的思想中本来就是儒家的积极用世精神和道家的旷达出世精神并存。前者可以说是他欲有所作为时用以立身的正途,后者则是他不能有所作为时用以自慰的妙理。而苏氏之致力于小词的写作,则正是他用世之志受到挫折、贬官杭州通判以后才开始的。所以苏轼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寄伊郁于豪宕这一表现手法,对后代词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南宋辛派爱国词人,无一不受其泽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