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张飞》解说与赏析

三国演义·张飞》解说与赏析

凡是读过或听过《三国演义》的人,都非常喜爱张飞。他是一个嫉恶如仇、勇猛善战、力大无比、粗豪爽直的人物。他有很多缺点,但人们从来不厌恶他;他具有小孩子似的一片天真,但粗鲁的性格中又不乏细缜之处,他爱憎分明,义重如山,知错就改,具有坚贞的品格,他是《三国演义》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张飞性格的主旋律是“粗豪”,《三国演义》给他以这样的造形:“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既具备了这样“粗”的形貌,不用说他的语言、动作、表情就不会怎么文雅的了。他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想什么就做什么,从不考虑事情的后果。“鞭督邮”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性格。督邮是汉朝郡太守下面的检查官,专门检查县长、县尉的工作,常常趁此敲诈勒索。刘备任安喜县尉时,因无钱贿赂督邮,被诬陷有害民行为。刘备不敢声张,唯唯诺诺,多次求免,都被阻梗。张飞却不管这些,“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督邮揪住头发,捆在马桩上,用柳条鞭打督邮,“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后被刘备劝阻,这才住手。《三国演义》第2回的结束语就说:“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作者是带着赞美褒扬的口吻来塑造歌颂这个“快人”的。

张飞心直口快,说干就干,这种“粗豪”的性格,有时也闯了不少祸,给刘备的事业带来诸多麻烦。吕布这个变化不定的人,依附董卓后,和刘备处于敌对地位。张飞早想把他杀掉,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后来吕布杀了董卓,无处投奔,到徐州依傍刘备。刘备深谋远虑,要团结吕布共抗曹操,可张飞不懂这些,见了吕布,“扯剑上厅”,要杀死吕布,并非常天真地泄露了其中的天机:“曹操道你是无义之人,教我哥哥杀你。”使得刘备处境非常难堪,不得已,以实情告布,打乱了整个策略步骤,后刘备给张飞、关羽解释不杀吕布的政治原因,关羽明白,点头称“是”,而张飞总是“我只要杀此贼以绝后患”。结果造成吕布与刘备之间的裂痕。不过,张飞有自己的逻辑,从来不说假话只要认为自己说的、做的是合理的,不管什么场合,就要说出来、做出来。他抢了吕布的马匹,吕布大怒,兴师问罪,刘备只怕生事,矢口抵赖,张飞则“挺枪出马”,说道:“是我夺了你好马! 你今待怎么?”因为张飞有自己的理由,他痛斥吕布:“我夺你马你便恼,你夺我哥哥的徐州便不说了!”毛宗岗对此评论说:“妙,妙! 其言又爽直,又公平。”张飞这样做的结果,却使刘备失去了徐州。

张飞爱憎分明,他认为该爱的,就热烈地爱;他认为该恨的,就咬牙切齿地恨,对敌人是毫不留情的。他很莽撞,但莽中有“义”,他的行动准则就是“义”。“桃园三结义”就是他首先倡导的,“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从《三国演义》整部书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的爱僧明白地告诉别人,从没有一点忌讳和掩饰。对待关羽、刘备也是如此。如果谁认为张飞对关羽、刘备的感情是无原则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比如,关羽不得已“投降”曹操,后归来,与张飞会于古城,关羽“望见张飞到来,喜不自胜”,“拍马来迎”,张飞不明真相,毫不客气,“挥矛向关公便搠”。在张飞的眼里,这时的关羽是违背“桃园结义”誓言的叛逆而不是什么“哥哥”,及至后来,误会消除,张飞“方才大哭,参拜云长”。后关羽被害,他得知消息后,“旦夕号泣,血湿衣襟”。可见他对二哥感情之深。他对刘备不发兵为关羽报仇,感到很不满意。即使刘备贵为天子,他也敢当面责备刘备:“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张飞的爱憎分明如此。

张飞“粗豪”的性格,有时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判断失误,常常做错事,但人们还很喜欢他,原因在于他知错就改,乐于改正。古城聚会,差点闹出大错,一旦真相大白,就“大哭参拜”。刘备三访诸葛亮时,张飞对诸葛亮的本领认识不深、了解不够,起初就对刘备说道:“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刘备第二次拜访孔明,张飞心有怨言,只是出于对刘备尊敬,才随刘备前往,但又未遇。刘备极力称赞诸葛亮为当今大贤,张飞却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 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三访隆中,诸葛亮酣睡未醒,刘备拱立阶下,张飞却十分恼火,说道:“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诸葛亮出山,得到刘备重用,并告诉张飞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张飞听后,很不服气,待曹兵杀奔新野时,张飞又不无讽刺地说:“哥哥何不使‘水’去?”其傲慢形象活龙活现。但诸葛亮博望火攻,建立了“初出茅庐第一功”时,张飞心悦诚服,谓“孔明真英杰也!”见到诸葛亮,又“下马拜伏于车前”。从此才懂得一点“斗智优于斗力”的道理。张飞对庞统也是如此,他专程来到耒阳县,来时何等声威,到耒阳县后,听信片言只语,不加分析,对庞统“大怒,欲擒之”。后来,张飞亲眼看到庞统处理公事,干练公正,丝毫无差,才“大惊”,下席相谢,承认自己鲁莽,并力言在刘备那里举荐庞统。张飞这样的两副面孔,多么朴素、真诚,他知错就改,丝毫没有任何做作之处,人们最喜欢的,恐怕就是他这一点。

张飞的武艺是十分高强的,他勇力过人,“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是他的真实写照。他那根“丈八蛇矛”在战场上似乎没有吃过多少亏。关羽就曾在曹操面前夸他在千军万马中取敌将的首级如探囊取物。长坂坡一战,使他的威力得以充分的体现。他大喊一声,把曹操的将领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他单枪匹马,抵住了曹操的百万大军。这虽有近于神话的描写,但至少可以看出他的威力。与马超作战,甚至“不用头盔,只裹包巾”,还安排夜战,大有不战胜对方,决不收兵的气概。

作者除了表现张飞的“粗鲁”性格之外,还写了他的“粗中有细”作为陪衬。张飞第一次懂得用计,是活捉曹操将领刘岱。刘岱闭营不战,张飞心生一计,故意扬言当夜二更劫寨,却在帐中饮酒装醉。又故意殴打士兵,后悄悄让人放了,让这个士兵传信告密,刘岱信以为真。张飞却兵分三路围攻,一举将刘岱活捉。刘备得知后,高兴地对人说:“翼德自来粗莽,今亦用智,吾无忧矣。”后张飞奉诸葛亮之命进攻蜀地时,巴州太守严颜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张飞又巧用机智,终于活捉了严颜,然后又“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严颜感其诚,投降张飞,结果,张飞不费一兵一卒,很顺利地打到了成都。这时的张飞,已不再是那粗鲁的、只知横冲直撞的莽汉,倒很有些像儒将风度。张飞与曹操的大将张郃的对抗并最后战胜张郃,《三国演义》有极其生动、细致的描写,使张飞“粗中有细”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作者并没有掩盖张飞性格的弱点,比如,他的脾气非常不好,暴躁,不安静,不耐烦,又爱喝酒,常常喝醉打人,对待部属粗暴等,终于酿成被杀的悲剧。

《三国演义》的人物类型是很多的,英雄形象也各不同。可人们最喜欢的还是张飞,因为张飞这个人物,是十分可亲的、实实在在的人物,不像关羽那样被写成“神”,与普通百姓有一定距离。张飞的形象,包含着我国古代劳动群众质朴、善良、刚强、坦率、无畏和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具有永久魅力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