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行吟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屈子行吟图

现代·傅抱石作

纸本设色

纵六一.六厘米

横八八.三厘米

藏南京博物院

《屈子行吟图》是傅抱石人物画中的代表作之一。写屈原徘徊汨罗江畔,江风骤起,拂动着他的须发和衣襟,江水激起了波浪,芦草摇曳,屈原微微低首,眼中露出苍凉的神情。画面左上角自作篆书:“一九五三年白下写,抱石。”钤“傅抱石”白文方印,画右下角钤“往往醉后”朱文长方印。塘上,有郭沫若1942年夏所书五言古诗一首:“屈子是吾师,惜哉憔悴死。三户可亡秦,奈何不奋起。吁嗟怀与襄,父子皆萎靡。有国半华夏,筚路所经纪。终隳前代功,长遗后人耻。昔年在寿春,熊悍幽宫圮。铜器八百余,无计璧与珥。江淮富丽地,谈墓亦何侈。无怪昏庸人,难敌暴秦诡。生民复何辜,涂炭二千祀。斯文遭斫丧,焚坑相表里。向使王者明,屈子不谗毁。致君尧舜术,仁义为范轨。天下安有秦,遑论魏吾氏。呜呼一人亡,中国留污史。既见鹿为马,常惊朱变紫。百代悲此人,所悲亦自己。中国决不亡,屈子芳无比。幸已有其一,不望有二矣。”

屈原和屈原的著作,是傅抱石人物画创作的重要题材,这类作品,首创于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屈原》剧本产生于1942年,即书写前诗的同一年,傅氏最早的屈原图,大约也作于此时,显然受到郭氏的影响。与郭的诗文一样,傅的这类画,表达了他对屈原忧国精神的崇仰,对山河沦丧、黎民遭难的哀伤和痛心,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屈子行吟图》是郭诗的配图。原来可能曾有一图,作者自己不满意,十年后重作此图,终与郭氏诗合裱。妙诗佳画,双璧相辉,格外耐人寻味。

傅抱石对于此图的处理,大有纪念碑的意味。屈子独立江畔,静静垂直地站着,没有什么动作,沙坡、芦草、江波,都以横向动势的行笔为之,这就使得竖线表现的屈子形象,特别鲜明突出。作者把他的心血倾泻于屈子精神面貌的刻画:刚直的浓眉、下陷的眼窠、憔悴的面容、苍凉的目光、披散的须发。是深沉,是悲伤,也是雄壮!“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无声中能够听到惊雷,这无声的死一般的寂静正是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诗章。

傅抱石人物画,早期追求顾恺之古朴清远的情趣,多用绵细圆劲的笔法,旋也汲取唐代人物画的神韵,后又取了陈老莲的造型和石涛的意态,相互交叉渗透,任其个性统率,终于形成了老辣中见潇洒、飘逸中寓深沉的艺术风貌。《屈子行吟图》反映了他的这一特色。

屈子行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