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虬松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细雨虬松图

清·原济作

纸本设色

纵一○○.八厘米

横四一.三厘米

藏上海博物馆

“细雨虬松图轴”是原济(石涛)四十七岁时的作品。画轴上部右首有他的题识,全文如下:“泼墨数十年,未尝轻为人赠。山水杳深,咫尺阴荫,觉一往兴未易穷。写以赠君子,尝有句云:细雨霏霏远烟湿,墨痕落纸虬松秃,能入鉴赏否。时丁卯夏日,子老道翁出宋罗纹纸命余作画,风雨中并识于华藏下院。清湘石涛济山僧。”

丁卯和上一年的丙寅,石涛另有几件作品,可以说明他这年是在扬州。“华藏下院”很可能是当时著名的天宁寺。寺址因旧传东晋义熙(405—418)间有梵僧驮跋陁罗尊者泽华严经于此,所以寺旁有“华严堂”和“藏经院”,并寺左、右有东、西“下院”(见《扬州画苑录》卷四)。“子老道翁”者估计会是卓尔堪(子任)。他们这年的春天同在秘园雅集,卓子任是春江社社友,著有《近青堂诗集》,和石涛早就相识,孔尚任还通过卓向石涛索画。

这幅《细雨虬松图》在石涛山水画中,风格比较特殊。笔致清丽秀劲,取法李公麟、倪瓒而尚不脱梅清风貌的影响。由于画在一张难得的宋罗纹纸上,所以制作十分经心,布局、用笔、设色一丝不苟。其实石涛山水画的风貌,在四十五岁左右已经基本成型,而且偏向郁茂苍劲一路。而这幅画却表现得特别秀逸谨严,使人可以看到他的功力所自,这是十分难得的。所画内容明显属于他追忆匡庐、黄澥细雨烟云、虬松飞瀑的景色。石涛对庐山、黄山的自然景色有深厚感情。所以画着就“觉一往兴未易穷”的画趣。他在南京、扬州所画的山水,也往往多写这一段时间的所观所感。逢到有朋友从安徽、江西来,或是要往那边去,他就常常为他们画一些那里的景色,并且很有自信地预备他们前往对证一番。在故宫博物院有石涛同在丁卯这年画的山水扇页,一段题跋十分风趣。他说:

客广陵十月,无山水可寻,出入无路,如堕井底。向次翁东老二三知己求救,公以扇出示之,曰:和尚须自救。雨中放笔,游不尽的三十年前草鞋根子,亦有放光动地处。有则尽与次翁藏之,使他日见之者,云当时苦瓜和尚有这等习气。丁卯十月清湘石涛济山僧。

看来《细雨虬松图》就是忘不了的“三十年前草鞋根子放光动地”的杰作。

全图山石用墨笔勾勒,很少皴和点。用轻淡土赭和花青设色,全景布局看来很别致,但却非常合乎情理。不像那些以临摹为事的画家,在堆砌山石里讨生活。水道上有木桥一座通向傍山的坡路;画家很机灵地用近处山冈蜿蜒而上,把水道坡路的接口处遮掩了。坡道上去则烟霞虚灵,洞壑在望而杳深莫测,但见高山碐磳处茅屋数椽,一人临窗而坐,很自然的使观者领会到木桥上戴风帽倚杖的老人,他的行向和目标了。

山冈近处用古木一株分干挺出,点缀涧面静寂的空间,冈身蜿蜒而上,顶部长有杉松一丛,扶摇舒展,加强了洞壑前云雾的飘忽迷濛,涧上复用些许芦苇,稳住了山脚。全图给人的感觉是恬静淡泊,典雅秀丽。这幅画是石涛作品中属于这一风格的代表。

细雨虬松图

任何独创性的画家,都在技法上与传统有一定的因承关系。石涛天资卓越,对古人的技法能够博取众长,随机而化。《细雨虬松图》吸取李公麟和倪瓒的气息居多。他对倪瓒画的赞赏,在他画题中是不时提到的,如“野夫遗墨贵如金,瘦树枯山淡浅深,偶尔溪边设亭子,世人又道是云林”,又说“倪高士画,如浪沙溪石,随转随注,出乎自然,而一股空灵清润之气,冷冷逼人”。这些都能说明倪瓒对他的影响和他对倪瓒的深邃研究。从五十前后这一段时间开始,他就这样供着前人,凭藉自己观察,越过了梅清、李公麟、倪瓒而开创了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