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小品(四则)》原文|赏析



尽管在中国的名词和成语里,有“走狗”“偷鸡摸狗”之类的贬义,但我一向对狗的印象总的还是不错的,最著名的定义就是“狗是忠臣”。这在我们家乡是妇孺皆知、千载未变的结论。

但,最近一个偶然的印象,却使我这种认识变得复杂起来。

那是我们一行去宣化家植葡萄园参观,主人倒是热情好客的,见我们啧啧称羡他们的马奶葡萄侍弄得好,便摘下一嘟噜请客人品尝。谁知猝不及防,有两只看园的厉犬却不容了,四只急红的眼睛几乎凸了出来,嗷嗷叫着猛扑狂窜,那情势直要把拈葡萄的客人撕下几片肉来。主人喝叱它们也不肯终止,只是因为那拴在树桩上的两根铁链,才使这哼哈二将没有得逞,万分遗憾地喷着粗气退了下去。

又一次印证了狗是名符其实的忠臣。

不过,忠得过于恶,过于偏执,特别是暴露了作为畜牲心理上的弱点:比主人更狭隘更悭吝,竟连大面也不讲了。

呜呼,狗毕竟还是狗!



虽说猫咪其状可掬,但“猫是奸臣”的古谚也是在我幼年的心灵中就生了根的。

但我们家里人都是爱猫的。它们给小女猫最好的东西吃,而且唯恐不周,时常理着它的细毛,不无歉意地念念有词:“小猫小猫你别哭……”只是并不要求它逮老鼠。因为经过前一段几次灭鼠战役,耗子已在我们这里绝迹。

我颇有几分腻歪这猫,整日光吃不做,奉若上宾,什么效益都不能创造。当然,有的情景也使我看着有趣:夏日中午,我的小女儿在睡午觉,小黄猫悠然自得地蹲在她小胸脯上打呼噜。我心中油然冒出两句也算是诗来:“睡梦里也不需半点惊慌,心口上把守着卫兵阿黄。”

自那时有几日,我对猫的感情有几分改变。它也很敏感,那一双易变的眼睛里也透出亲昵的神采。

谁知事情发生了突变:

那是有天中午,我要睡午觉,似睡非睡间,黄猫习惯地登上我的胸间,而且还以爪指抓搔我的皮肉。我顿然火起,抓起它掼就在地,黄猫嗷的一声,向门外逃之夭夭,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事后,我内心隐隐有些自责:对猫未免太粗鲁了些。

尤其是它不再回来,使我觉得它的自尊心很强。

猫并没有受过“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孔孟古训,却也有小小的骨气,可见自尊也应是一切活物的本能。

它,肯定是生气了。

近来,看了些养生之道的文章,异口同声的结论是:不生气能够长寿。这肯定也是有道理的。

可是,如果人都修炼得不会生气了,那不是也很可悲吗?



鸡能下蛋,鸡蛋的营养丰富,这是人所共知的浅显道理。

但我一向对鸡并没有特殊的好感,我自小的印象,鸡菩萨往往不修边幅,吃到哪拉到哪,狼藉满地。在这个不算太小的小节中,鸡是没有“猫盖天狗铺地”那样的解手习惯的。

我虽没杀过鸡,但看到过许多杀鸡的场面,也不像看杀猪宰羊那般悯怜,因是鸡嘛,草芥而已。

有一只鸡却激起我内心特别的震动。那是在前三四年吧,新年的前些天,妻从市场上买来一只不会下蛋的黄母鸡,暂时养在自搭的小厨房里,准备新年前夕烦人宰了辞旧迎新的。

我从天津回到北京家里,偶而听到有鸡在咕噜咕噜地叫着,使人顿然有一种凄楚的感觉。我问妻:“鸡?”她含笑点头,打开厨房门,带我去看,不能高声,因为城市里是禁止养鸡的。我在厨房门口向里一看,这只鸡正蜷伏在一只竹筐里,一双眼睛虽有些呆滞,但也不难辨出一种深深的眷恋和祈望之情。我的心有些颤动了,我觉得这只鸡是通人性的,它与我过去所看到过的鸡不一样,也许鸡也有感情贫乏与丰富之分?我觉得它和一个正常人一样,理应也有生存的权利。于是我对妻说:“养着它不行吗?”她摇摇头:“街道上不准养呀!就这几天还得藏着匿着呢。”

我黯然了,不忍再看它。我当时提出养着,不是为了它下蛋,而是对一个灵性的保护。然而,我竟没有保护住,鸡是软弱的,我,同样也是软弱的。

我不知这只鸡是什么时候被宰掉的,只是,我没有吃它的肉,甚至也没有喝用它烹调的鲜汤。在这之前,也许在这以后,我都不是这样忌讳“杀生”的,却就是对这只鸡……

直到现在,好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晰记得它蜷伏在竹筐里的情状,特别是记得那双呆滞的却充满眷恋祈望之情的眼睛。每当这时刻,我的心便颤栗,还有些负疚感。

我似乎明白是为了什么,但又不全明白是为了什么。



小时候一懂事,就听到人骂人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儿:“畜牲!”以为凡为畜禽之类都是不成体统的,其实不然。

长成,便知畜牲圈内也有许多讲究,有的连择偶也有自己的标准哩。

20年前,在史无前例的浩劫中我被“群众专政”,羁押在他们自设的囚室里,南窗对面的楼上每天早上都有大批鸽子群集,类乎现在人间世界公园里的“爱情角”,显而易见是在寻觅各自的知音,可意的对象。有一只轻灵俊美的白鸽,像芭蕾皇后似地在高视阔步,另有一只灰不拉叽、面呈陋相的公鸽,扎翅欲行轻薄,那白鸽皇后作申叱状,丑鸽只好望而却步。这时,突然有一只英武潇洒的雄鸽自半天飞来,彬彬有礼地向那只雌白鸽接近,二鸽对视良久,四目仿佛爆闪出一种奇异的光,然后对嘴互吻,终而一翅儿逸向蓝天,宛似一双令人艳羡的伉俪。

至此,我乃知某些禽类亦有情。当然,究是个别情况,还是普遍现象,我不是动物学家,未可考。

最近,与鸽子又有一次难得的缘分。那是暑假里,妻带着腿部刚动手术的小女儿来我这里将养。晚间有一只雏鸽从未关严的纱门误入屋内,妻爱之过切,想把这小家伙留下来与女儿做伴。我恐主家来找,落个掠人之美的不道德名声,坚持把它送回阳台,让它自己飞走。谁知鸽子夜间是不走的,天亮离去时,还在阳台上遗下一小堆排泄物,又劳妻去打扫干净。

不知是鸽子为了留点纪念,还是一种报复行动。

(1991年广东旅游出版社《看三国不掉泪》)





赏析虽然人类学家的研究已经表明,灵长类动物行为和人类社会行为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仍然称呼其它动物为“禽兽”、“畜牲”,而以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自居。因为在人类看来,动物不具有自己特有的社会文化属性,所以非我族类,可以随意宰杀而不必可惜。

孔子曾经用“鸟兽不可与同群”来解释自己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事实上,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还是和鸟兽畜禽同处于一个自然环境中。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人们对不同种类的动物产生了种种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情感态度,例如“走狗”、“偷鸡摸狗”、“狗是忠臣”、“猫是奸臣”等等,似乎约定俗成,历来如此,没必要穷追到底,讨个水落石出,加之微不足道,一般的人就更不以为意了。

因此,文化在将人提高到禽兽之上的同时,也使人养成了以我观物、戴着文化的有色眼镜看世界的习惯。但是,本文的作者,从自己日常经验的琐事出发,化我于物,以物观物,敏锐地对这些别人不以为疑也不以为意的古谚,提出了与传统不同却发人深思的看法:狗是忠臣,只是忠得过于恶和偏执了些,毕竟还是狗;猫没有受过“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古训,也有小小的骨气,相形之下,映出了但求长生而忘了知觉者的可悲;鸡虽软弱,也有灵性和生存的权利;鸽也有情,也在寻觅知音的伴侣。真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了。与此同时,作者写自己对这四种禽畜情感态度的变化,也是一波三折,情趣横生,具有戏剧性。

和化我于物、融主客观于一体的思维方式相对应,在具体的写作手法上,作者多次运用拟人描绘了四种畜禽的神情意态,瞧:厉犬急红的眼睛几乎凸了出来;小猫悠然自得地蹲在小女儿的胸脯上打呼噜;蜷伏在竹筐里的鸡的眼睛,有些呆滞然而充满了眷恋和期望;轻灵俊美的白鸽高视阔步,英雄潇洒的雄鸽彬彬有礼,都细腻如画,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吕氏春秋·爱类篇》说:“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如果说人对其它动物的种族偏见尚可原谅和理解,那么,人们之间种族歧视的后果则往往是非常可怕的。历史上,战争、侵略、征服,许多是因为民族文化本位偏见造成的。在“真理”的神圣旗帜下,灭绝人性的行为有时反会受到加倍的赞扬。去掉了成见,换一个角度,认真思考最常见的琐事,勇于质疑那些约定俗成的“真理”,有主见,不盲从,做一个清醒、自觉的人,这也许是《畜禽小品》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