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孙觌事》原文|赏析

靖康之难,钦宗幸虏营。虏人欲得某文。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冀觌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觌不复辞,一挥而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者。虏人大喜,至以大宗城卤获妇饷之,觌亦不辞。其后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也。”或戏之曰:“然则,子在虏营也,顺天为己甚矣!其寿而康也,宜哉!”觌无以应,闻者快之。

乙巳八月二十三日,与刘晦伯语,录记此事,因书以识云。

(《朱文公文集》)

注释①靖康之难——靖康,北宋末代皇帝钦宗年号。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汴京,虏宋徽宗,宋钦宗回北国,历史上称“靖康之难”。②大宗城卤获妇——“大宗城”,指金统治者的同姓权贵。语出《诗经·大雅·极》:“大宗维翰,小宗维城”,大宗,强族。“大宗城卤获妇”,指金人同姓权贵所虏掠的华人妇女。

赏析孙觌这个卖国贼,《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摘南宋人的记述,历数其罪,罄竹难书。史称:“怙恶不悛”“人人鄙之”。而朱熹《记孙觌事》,却集中记他向金人写降表一事,此文短小精悍,如投枪匕首,似聚光镜头,充分透示,剖析了他的丑恶灵魂。

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以凝聚、精炼,老辣之笔,通过映衬对比之手法,使其卖国求荣的丑行秽迹昭然若揭。始则对金人逼钦宗写降表之事,一笔写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冀觌不奉诏,得以为解”;一笔写孙觌“觌不复辞,一挥而就”。这是以钦宗与孙觌映衬对比。钦宗被逼无奈,曲与周旋,苦恨悲抑之状毕现;孙觌则不辞不拒,“一挥而就”,一马当先,大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之气概。其投机取巧之用心毕显。继则降表写成,朱熹对这一卖国之文的评议:一笔述其内容之丑:“过为贬损,以媚虏人”,一笔赞其文辞之美:“词甚精丽,如宿成者”,这是对其文“内容”“形式”的反差对比。似赞实贬,似扬实抑。“如宿成者”,蕴含极深,力透纸背。可见其卖力尽心,极意献媚,流于肺腑,发至骨髓。三则写金人对其赏赐,以虏掠的华人妇女“饷之”,而“觌亦不辞”。一方是同胞姊妹被凌辱;一方孙觌竟欣然接受,感恩戴德,这一映衬,更揭其恬不知耻,禽兽之心。更其妙者,朱熹进一步记述其卖国理论;孙觌“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也。”他竟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且引经据典。细研其谬论有三层:一媚金人侵略为顺天理,合时运。可见其思想感情,政治立场,已堕落为彻头彻尾的胡子胡孙。二自诩为识时务之“俊杰”,似有独识之“慧眼”实为民族之蠹虫败类,三则引孟子之言;似奉行儒学儒道,儒雅风流,实则不知天下“羞耻”二字;与孙觌的“宏论”相对比的是,有一人仅以两言冷语戏之:一曰:“子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矣”,你在敌营中,顺天确实顺得太过分了,一曰:“其寿而康也,宜哉”,你能长寿而安康,真是应享有这个福气。朱熹这两段记言,一繁一简,简者嫉恶如仇,入木三分,浩然正气犹存;繁者满纸荒谬悖逆,卑劣至极。对比之下,善者愈显其正,恶者愈显其邪。最后,朱熹又推进一层,拿孙觌与全社会的人民对比:一笔写“觌无以应”,一笔写“闻者快之”,孙觌是“惭”、是羞、还是洋洋自得,且不管它,而他的丑行秽迹,不胫而走,为全社会众目所视,千夫所指,口诛笔伐,何其快哉!文章结语云:“乙巳八月二十三日,与刘晦伯语,录记此事,因书以识云。”“乙巳”是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刘晦伯”,名爚,朱熹的学生。这个结尾,以干支记年,言之凿凿,用史笔笔法针砭其事,将孙觌永远识订在历史的羞辱柱上。

这篇200字的短文,作者从不同角度通过种种对比映衬,连推出五层,逐层剥脱,步步深入,既伐其行,又诛其心,使这个卖国贼曝光于千秋万代。值得提出的是:无论对比与映衬,无论记言与记行,绝非客观,冷漠之笔,而渗透了作者极浓烈的感情色彩。对比之中,既有强烈的反差效应;字里行间又饱蕴作者切齿之恨,忠愤之气。读完此文,孙觌的可恨可杀,自不待言,朱子的严正义态,也使人肃然起敬。可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