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翰俨颁①,殊深内讼②,岂仆一切愚忠,尚未足取信于天下耶?台下清朝佐命③,仆则明室孤臣④,时地不同,志趣亦异。功名富贵,早等之浮云;成败利钝,且听之天命。宁为文文山⑤,不为许仲平⑥;若为刘处士⑦,何不为陆丞相乎⑧?倘云桑梓涂炭,实为仆未解兵⑨,仆亦何难敛师而去,但未知台下终能保障否乎?
区区之诚,言尽于此。间使⑩说词,请从此绝。
(《张苍水集》)
注释①台翰俨颁——蒙您郑重地写信给我。台翰,对他人书信的尊称。俨,同“严”。②殊深内讼——深深自责。内讼,犹自责。③清朝佐命——辅佐清朝创业的大臣。④孤臣——孤亡之臣。《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⑤文文山——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号文山。⑥许仲平——名衡,宋人,仕元,官至集贤大学士。⑦刘处士——名秉忠,宋人,仕元,官至太保。⑧陆丞相——名秀夫,志操高尚。宋亡,秀夫仗剑驱妻子入海,即负卫王投海而死。⑨解兵——指解散抗清义师。⑩间使——兵间使者。
赏析这是一篇有名的答劝降书。曾为明朝将领后来降清任闽浙总督的赵廷臣致书张煌言,招其降清,张煌言复此信表示断然拒绝。此信虽不很长,但义正词严,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耿耿忠心和凛然正气。
信以作者的自责开头。他说:可能是因为我对明室的一片忠心尚未取信天下人的缘故,所以您才郑重地给我写信劝我降清,这使我深感不安和自责。这里是正话反说,言外之意甚明:您竟然不相信我对明室的耿耿忠心,因而送来劝降书,真是愚蠢之至,枉费心机。看似自责的礼貌话语里包含着作者对赵廷臣这种愚蠢行为的嘲弄和气愤(因为他侮辱了自己的人格)。
接着,作者指出两人志趣的不同,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其志不可夺。“清朝佐命”一语对赵廷臣明是称颂,暗含讥讽,因为赵本是降清的明将,并非辅佐清朝创业的大臣;而“明室孤臣”则说明自己国破家亡,有如失群之孤雁,势单力薄,但坚持抗清到底的决心是不变的。
赵廷臣的劝降书内容如何今已无从得见,但我们从作者的这封回信里可窥见一斑。下面就是张煌言对赵廷臣劝降的理由作出的回答和辩驳。赵指出,若率军来降富贵功名即刻到手,坚持抗清已属无益之举,大势已去;作者则表示,功名富贵早已视若浮云,成败利钝早已置之度外,丝毫不受赵的利诱威逼,赵廷臣又以许仲文、刘处士为例,说明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处世当通权达变,不要迂执;作者则针锋相对,举出文天祥、陆秀夫等爱国名臣,以他们为自己的人格榜样,“宁为……不为……;若为……何不为……”这一对比强烈的排比句式表现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赵廷臣本是从自己的前途利益出发来劝降的,却以保护人民免受兵祸为借口要张煌言解散抗清义师。对此,作者反问一句:我可以收兵离去,但你是不是能够保证我的家乡人民不遭受涂炭之灾呢?在礼貌的退让中巧妙地戳穿了对方的谎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不就是清军制造的骇人听闻的惨案吗?书信的最后表明了作者决绝的态度:我的心志已言尽于此,不要再派说客来了,那是徒劳无益的。
这封答劝降书写得有礼有节,气度从容,言辞往来之间,既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对劝降者进行了巧妙的嘲讽。对张煌言其人其事,今天的青年大多不怎么熟悉,但这封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书信,至今仍感动人心,成为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