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唐宋词汇评赏析|原文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唐宋词汇评赏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编年】

《孔谱》:元祐六年(1091)三月六日。《咸淳临安志》卷七十:道潜,於潜浮溪村人,字参寥,本姓何。幼不茹荤,以童子诵《法华经》,度为比丘,于内外典无所不窥。能文章,尤喜为诗。秦少游与之有支、许之契。尝有《临平绝句》云:“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苏轼一见,为写而刻诸石。后遇轼于彭城,在座赋诗,援笔立成,轼甚爱之,以书告文同,谓其“诗句佳绝,与林逋上下,而通了道义,见之令人萧然。轼谪齐安,道潜不远二千里相从,留期年。遇移汝海,同游庐山,复归於潜山中,轼有次韵道潜留别。轼守钱塘,卜智果精舍居之。入院分韵赋诗,轼云:“云崖有浅井,玉醴常半寻。遂名参寥泉,可濯幽人襟。”又为作《参寥泉铭》。

【汇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后山诗话》谓:“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余谓后山之言过矣,子瞻佳词最多,其间杰出者,如(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别参寥词;(略)凡此十余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

又,卷三十九:东坡别参寥长短句云:“有情风(略)。”其词石刻后,东坡自题云:“元祐六年三月六日。”余以《东坡先生年谱》考之,元祐四年知杭州,六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则长短句盖此时作也。

黄苏《蓼园词选》:此词不过叹其久于杭州,未蒙内召耳。次阕见人地相得,便欲订终焉之意。未免有激之言,然意自尔豪宕。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东坡《八声甘州》结数语云:“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寄伊郁于豪宕,坡老所以为高。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真似钱塘江上看潮时,添得此老胸中数万甲兵,是何气象雄且杰。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又出以闲逸感喟之情,所谓“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者”。词境至此观止矣。(略)云锦成章,天衣无缝。是作从至情流出,不假熨贴之工。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起笔破空而下,风潮来去,有情而实无情,千古之循环兴废,大抵如斯。惟有此高世之想,故下阕与参寥子相约,尔我之交谊,应效谢安在新城欲自海道还,以遂其雅志,勿效羊昙他日发马策西州之感也。

【附录】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谓此词“石刻后,东坡自题云:‘元祐六年三月六日。’”

傅干《注坡词》卷二词题:“寄参寥子,时在巽亭。”《舆地胜纪》卷二《临安府·景物上》:“巽亭:在旧治南园。郡守蒋堂建,以对江山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