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燕喋血》
【本书体例】
周根华著。3万5千字。载《通俗文学》1985年12月号。
司马玉燕武艺超群。一日,与侍女平儿女扮男装到京东神庙求神拜佛,遣散深闺寂寞。恶少韩少甫指使爪牙殴打一少年书生,诬其杀死猎鹰。司马玉燕恨其仗势欺人,扬手飞出一粒弹丸,只听“哎呀”一声,韩少甫倒地。那书生乃吏部尚书冯章旭之子冯英辉。玉燕听说,顿生爱慕。二人遂结为金兰之好。
韩少甫又羞又气,归家便一命鸣呼。其父韩昌畏买通司马府上仆人王四,探知玉燕情形,到司马友诚府上索命。情势如箭在弦上。突报玉燕自缢身亡。韩昌畏派人验看,并无破绽。于是吹打下葬。自此两家结怨较前更深了。
当夜,司马玉燕从坟道出来,与父母挥泪告别,欲逃往开封避祸。京东凉亭边,冯英辉早在此等候,他已得知前次庙中少年是玉燕所扮,更加钦佩。此时,他嘱玉燕往华山清虚庵姑母处学艺避难,这样会更稳妥,二人依依惜别。从此,玉燕在清虚庵练武学艺。
朝廷议事,为武昌民众哄打抽税差人,树旗聚众,鼓噪倡乱。司马友诚与冯章旭竭力谏阻,力主安抚,反对镇压。韩昌畏借机诬奏二人竭力谏阻,与奸党有谋。龙颜大怒,斥责二人扰乱朝政,下令廷杖。冯章旭怒触龙案身死,司马友诚杖毙狱中。籍没两家。平儿与司马夫人在开封失散,冯英辉下落不明。
司马玉燕闻知家中变故,当夜盗走清虚大师的青锋双剑,下山寻仇去了。在开封巧遇母亲与冯英辉母子。因见贪官污吏横行无忌,她于深夜杀死税监郑天衣,并将其人头悬于府衙门首。
司马玉燕终于在为冯英辉产下一子以后,只身潜往京城为父报仇去了。在手刃仇人韩昌畏后,将其首级献于父亲坟前,以告慰英灵。这时,天色微明,四下里追兵围上前来。玉燕自思生也无益,大仇已报,于是告祭父亲亡灵,刎剑而亡。忽然众军丛中分开一条道路,竟有几个尼姑款款行来,一尼负起玉燕尸体,其他人仗剑护持,疾行如飞,瞬即逝去。
《玉燕喋血》从题材角度看,并没有惊世警人的新奇处,不外是公子仗义、小姐多情,奸相弄权、忠良蒙冤、恶人被惩、正义得伸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然而,在诸多的武林故事中却独具魅力。它不以场面的惊险紧张、打斗的激烈勇猛称奇,而以情致感人、细腻入微取胜。
以情动人,是本篇作品的独到处。唯其写情,才塑造出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中,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司马玉燕因闺中郁闷,与侍女平儿往京东庙会求神拜佛。路遇恶少无中生有殴打书生,那恶少正是强订婚约的权奸之子,不由玉燕义愤填膺,脱手打出弹丸,救下书生,于是与恶少结怨。谈话之间,知那书生乃忠良之后冯英辉,不觉心生爱慕。
一般的武侠故事,重写行侠仗义,故尔多因或复仇、或施恩而一节节追杀、一场场恶斗,最终大快人心。而本篇相反,是在司马玉燕仗义救下冯英辉之后,矛盾才真正展开。行侠是言情的开端,而非目的。
有了司马玉燕痛打韩少甫的情节,才有少甫身亡,英辉定计,私定终身,尼庵避祸等一桩桩事件的发生。在一系列的事件中,玉燕与英辉二人的情感逐渐发展,不断升华。当清虚大师发现冯英辉赠给司马玉燕的罗扇时,大惊,冷脸相对道:“……观此罗扇乃定情之物,你心藏儿女之情,佛门非留你之地,速速与我打点回去吧!”并催促说“迟则莫怪无礼了!”言讫竟自拂袖而去。面对恩师的驱赶和对爱人的怀恋,在极端矛盾的心境下,为了不使自己的祸难累及冯英辉,她忍痛要撕毁罗扇,割舍这一段她用生命换来的恋情。在强烈的感情震撼中,使读者体味到了司马玉燕那燃烧的爱情之火的炽烈与坚贞。
当她听说父亲与冯章旭双双被难、籍没两家,母亲与平儿开封失散,冯公子下落不明……司马玉燕痛彻肺腑,昏厥于地。当夜,她盗走清虚大师的青锋宝剑,往山外报仇去了。对父亲的尊崇爱戴,对母亲的思念关怀,对奸贼的切齿仇恨催促着她,驱使着她仗剑寻仇。如果说在爱情问题上她表现为烈女的话,那么,在复仇问题上,她无愧是一位侠女。
此外,司马玉燕与清虚相敬相怜的师徒之情;与平儿相濡以沫的姊妹之情;与母亲生离死别的母女之情……都是通过具体的细节表现的。在诸多的情感侧面里,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司马玉燕。她不仅感情细腻,悱恻缠绵,而且性情刚烈,果敢决断、嫉恶如仇。
作品的情节线索采取的是双线平行发展交织进行的手法。使情节更复杂,内容更充实,从而使作品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
如果作品从始至终只循着韩昌畏求亲,司马友诚拒婚,玉燕救冯英辉出险……这样一条婚姻爱情的线索发展下去,不过是言情的武侠小说。作者又设置了另一条线索,韩昌畏弄权,民众哄打税官,司马友诚与冯章旭御前争谏,昏君下令征剿“刁民”,韩昌畏诬司马友诚与奸党有谋、冯章旭连坐,使得司马与冯家没籍抄家,二人下狱身亡,才引出司马玉燕报仇的行动。忠奸斗争与婚变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司马玉燕的行动不仅仅是报私仇雪家恨,而是追求自由、严惩贪官的反压迫之举。这使司马玉燕的行为线索更合理,更有依据,也更有意义。两条线索的安排也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可读性更强。
作品自始至终没有设置人为的悬念,而是有条不紊,款款道来。它的吸引人处不在于玄虚的情节,而在于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是人物命运紧紧牵系着读者的神经,因他们的正直而钦佩,因他们的遇难而紧张,因他们脱险而欣慰,因他们的重逢而喜悦,因他们的丧生而伤感,也因反面人物的被杀而人心大快……
作品的结尾非同一般,既非大团圆的喜庆场面,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把读者带进理想化的境界;也非严惩恶贼之后,主人公飘然而去,浪迹江湖,表现作者超然离世的思想。作者安排了一个更符合司马玉燕的性格基础和彼时彼地生活逻辑的悲剧性结局。
司马玉燕先是克尽孝道奉母亲,并为冯英辉生下了一个男孩,以尽为妇之德。然后,她毅然踏上进京复仇的路。复仇之后,她来到父亲坟前,刎颈而亡。她是可以逃脱的,然而,她没有。她杀了一个韩昌畏,却除不尽天下的所有邪恶。她是怀着对世道的巨大的不平自刎的,她的死,是对她所生存的世界的失望,也是对她所生存的世界的反抗。这个悲剧性的结局对司马玉燕来说是必然的,同时,也是那种外部环境和历史时代不可避免的。在她报仇之后,读者并没有深深出一口恶气,而是心头一紧,产生了无限的怅惘和失落,引起对主人公命运的深深的思考。当司马玉燕香消玉陨之后,小说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去思考社会,思考人生……这样的结尾,使主题得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