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古神话传说·华夏文苑发轫

中国远古神话传说·华夏文苑发轫

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初阶段,也是华夏文苑的发轫时期,是对后世文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源头。在这里,具体讲解“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之前,先要了解这样几个问题:

一、华夏文苑的源头



华夏文苑发轫时期,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经历了三个社会发展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在这个阶段发生的文学与文化现象,正是这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境界的反映,是我国数千年文化艺术史的发源阶段。其实,原始社会的原始人的精神文化,又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源头,而华夏文苑,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类、人类社会起源与发展

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早在一九二七年发掘的北京周口店原始人遗址,是以“北京人”闻名于世的一个古人类遗址,距今已有五十多万年历史。

一九六五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的“元谋人”遗骨、石器和炭屑等遗物化石,更把我国民族历史比“北京人”往前挪移了一百多万年。根据科学测定,“元谋人”(即“直立人”)的地质年是在“早更生世”,是人类进化史上的“能人”时代。距今已是一百七十万年了。从发掘的小如芝麻、大如蚕豆的炭屑(含炭层厚达3米左右),可知“元谋人”已经知道用“火”。人类首次对火的发现与使用,其意义十分巨大:火,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大手段,同时也是人类改造自身的重要步骤;火的使用,还促进了人类原始文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划时代的标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后期,又陆续于四川盆地、长江南岸巫山大庙龙骨坡发现了比“元谋人”年代更早的“巫山人”原始人遗址。它距今200万年以上,也同样伴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许多旧石器等物。这样,把我们中华民族的远古历史又往前挪了几十万年。

当时的原始人,用极简陋的生产工具顽强地改造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开创了人类最初的原始文化。据地下发掘,近百年来曾经出土了一系列的华夏远古文化遗存:

一九二一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首次发现“仰韶文化”;接着于一九二八年,又在山东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了“龙山文化”。这些文化遗存,正是远古中华文化的缩影。“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产生于氏族公社前期的母系时代,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龙山文化”(即“黑陶文化”)产生于氏族公社后期的父系时代,距今也已有四五千年了。在这两个文化层中,除发现了磨刻的石刀、石斧、石凿、石镰、石锛和精致的骨器、角器、牙器之外,还有大量日用陶器。这些陶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器皿上还有多彩多姿的彩绘图案。在图案中包括了几何图形和动物形花纹,而且富有造型美。可以看得出,它们都是精心设计的实用品和工艺品。它们代表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文化结晶,是原始人在劳动中对自然界观察的结果,也是对自己生活的朴素的描绘。

(二)文字的发生与发展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书写文字的产生,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之后才完成的。原始人在文字产生之前是依靠什么来传达思想和记事、记数的呢?

根据有关古籍记载和现代若干社会学、人类学调查资料表明,那时人们交往和思想交流,除了运用手势与信号语之外,主要依靠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周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解放前,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就留存有“结绳记事”残迹:当亲戚互相邀请时,即用两根细绳打了同样数目的结子,各持一条,一天解去一个结,在解完最后一个结子的那天彼此相会。当今尚有人嘱咐牢记一件事时,说:“记牢,记牢,眉毛打个结。”这不正是上古结绳记事的留痕吗?至于“契刻记事”,也可在我国佤族人那里找到其残迹,解放前佤族人用刻木记事、记数,表示债务的往来——上方三个刀口:第一刀,表示借债人,第二刀中间人,第三刀债主;下方八个刀口,表示借贷数目,如以元为单位,即八元。将木板劈成两片,双方各执一片,作为“凭据”。



我国文字究竟出现于何时?现在,还难以最后判定。司马迁在《史记·补三皇本记》中说:“太昊、伏羲时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这似乎说,在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了记载人们交往的文字,或者说符号。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确有许多不同的符号,有的似植物繁生图形。这些类似的符号,在其它出土器皿上也有见到。因此,有人认为这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或者是文字正式出现前的胚芽。

甲骨文大批出土,说明殷商时期已有文字,同时有了用书面文字记载的历史。对此,已经取得国人的共识。甲骨文中已经基本上有了汉人许慎所说的“六书”造字原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但它还不是我国最早的汉字。其中不少图形酷似动植物的象形字,说明它是脱胎于更古老的图画文字。从我国云南纳西族地区至今尚保留着的一种古老的“东巴文”来看,在象形文字正式出现之前,还经过一个“图画文字”的发展阶段,似乎可以相信的。

近年,据《光明日报》报道,在西安又出土一批原始时期的甲骨文。出土地点,在长安县斗门乡花园村西镐河故道南岸台地上。经鉴定为龙山文化晚期之遗存,距今约四千年以上。《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墟卜辞已证其言有据。这也可以想见,不仅商代已有文字,而且夏代也可能有了文字,不过,是一种更古老、更原始一点的文字罢了。

上述这些情况表明,文字的起源,正处于原始公社解体、而进入阶级社会门槛的阶段,或者更早一点。而书面文字的最后形成和使用,则已进入初期的阶级社会了。我国的阶级社会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时,夏禹儿子夏启建立夏王朝时就已存在了,其社会性质是属于奴隶主占有制社会。其后就是殷商和西周,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而到达全盛时期;及至春秋时代,是奴隶社会进入衰败时期;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我国正处于战国时代。春秋战国之际,我国又发生了一场社会大变革,即地主阶级兴起,封建制度初步建立,奴隶制解体。

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和学术,不但早已摆脱了远古文化的那种原始性质,而且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我国第一次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这个历史阶段,在政治上,是最混乱、最动荡;思想上,则最解放、最自由;在文化艺术上,也是大放异彩,最光艳夺目。它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附图六十九:

人类、人类社会起源与发展示意图



地质年代人类发展阶段考古时代社会发展阶段

(包括史前发展阶段)
婚姻状态
分 期估计年代

(千年)










中新世15000

5000






腊玛古猿

南方古猿
使用天然木石







原始群时期

(人类历史序幕)
蒙昧时代

(天然食物

弓箭发明)
杂交

(无婚姻规则)
上新世








早期3000

1000






直立人

(包括能人)














血缘家庭公社

时期(第一个人

类社会共同体)
血缘群婚

(同辈男女共婚)
中期500
晚期100

50


氏族

公社

时期
萌芽





普那路亚婚

(族外群婚)
形成




10



新石器时代全盛野蛮时代

(制陶术发明

)
对偶婚

(个体婚)
金石并用时代崩溃父系

氏族
6





青铜器时代





奴隶制社会文明时代单偶婚

(一夫一妻)
铁器时代



二、上古文学略述



在这里,我们着重了解与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一)文学艺术起源:

我国文字的产生,大约在夏、商时代,但文学的产生早在文字发明之前。可见,中国文学史的开始,也当在文字发展史之先。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的口头创作,也就是在原始社会口耳相传的作品。而反映原始人的劳动与生活的朴素歌谣与神奇美丽的神话故事,就是中国文学的最初开端。

文学艺术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是一个极为古老的问题,它的久远几乎与文学产生以来的历史同龄。比如——

在我国古籍《山海经》中,就有一则实际上涉及文学艺术起源问题的神话。它大体是说:夏禹之子夏启,神通广大,三次乘飞龙上天,窃记了天乐《九辞》和《九歌》两个乐章,带回人间,并改编成《九招》(即九韶)的乐章,在“大穆之野”进行演奏。从此,人间才开始有了文艺作品,有了美妙动人的歌曲。

在古希腊,不是也有关于文艺女神缪斯的传说吗?它说宇宙之王宙斯同记忆女神(叫曼摩辛)结婚,生了九个神女,由她们分别掌管诗歌、音乐、舞蹈和戏剧等。人类社会的诗人、艺术家就是得到了她们的启迪之后,才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来的。

这些,当然都是关于文艺起源的神话,是不足为信的。它却反映了原始人某种“万物有灵”论的观念,所以把文学艺术的产生归之于神灵的创造与赐予。

“神造论”不足信,那么究竟是怎样起源的呢?

对此,各个时代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都在不断探寻答案,提出了许多的说明。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这样几说——

游戏说 认为人类有一种要求发泄剩余精力的本能,文艺和游戏,就是由于这种本能的冲动而引起的。

心灵表现说 认为人们生来就有表现自己感情的要求,如高兴了就笑,痛苦了就哭,静久要动等。这种本能,要求从声音、语言和形体上得到表现。这就产生了音乐、诗歌和舞蹈等等。

模仿说 认为文艺来源于对自然、对社会人生的摹拟。说人类自孩童开始,就具有一种学猫叫、学狗爬的模仿本能。

这几种解释,似乎各不相同,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想从“人类先天本能”出发,来寻求文艺起源问题的答案。也就是说,他们都脱离了人们的社会实践,光从生物角度的人与人的先天禀赋来回答问题。因此,没能对文艺起源问题作出科学解释。

最后,还有一个“劳动说”,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产生以后的主张。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艺作品是随着劳动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

最初产生的文学样式是诗歌。诗歌是原始人在从事集体劳动中,依照劳动节奏,袭用劳动呼声产生了。《淮南子·道应训》有段话正好说明这一点: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 ‘邪许’ (本作“与謼”),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详见《诸子集成》第190页)。

这里所说“举重劝力之歌”,正是原始人们的劳动歌。就是在举扛重木时,人们在一唱一和中,用以调整动作,减轻疲劳,鼓励大家努力举木的一种呼声。“举重木”是这样,其它如摇橹、拉纤、打夯等各种劳动,也都会是这样。从现在尚能见到的这种现象,可以推知最早的劳动歌——带有节拍的诗歌,也正是伴随人们的生产劳动而自然地产生的。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诗论》中曾经断言:“诗的起源当与人类起源一样久远。”

鲁迅对于文学创作的起源,说得更加生动和清楚。他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写道:

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 “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 “杭育杭育派”。

当然,这“邪许”(读如“耶呼”)和“杭育杭育”的劳动呼声,还不是真正的诗歌作品,但却是原始人的最初的歌唱,是后来的有内容、有形式和有韵律、有节奏的诗歌所赖以产生的基础。只要这种劳动的呼声为语言所代替或与一定的词汇结合,于是,一种具有节奏感、音乐性的语言艺术——诗歌,也就正式产生了。自然,它的最初,还是原始型的。

原始音乐和原始舞蹈的产生,大体也如诗歌的产生。劳动音响的再现,就是原始的音乐;生产行为的摹拟,就产生了原始舞蹈。原始的音乐,就是节奏同最简单的歌辞的结合。从高山族现存的“杵乐”和“杵舞”,就可看出它完全是生产劳动的艺术再现,带有明显的原始乐舞的痕迹。

最早出现的原始乐器,是打击乐。它的形式很简单:《尚书》讲的是“击石拊石”,是石制乐器;还有两块木片相击,或敲打一个空竹筒,以至用手掌拍动嘴唇(“打哇哇”),也是一种音乐了。打击乐器中,最早出现的是“鼓”,就是用一张兽皮,紧紧地绷在两膝间,就成了一面原始鼓。这还可从现代澳大利亚丛林中见到。随着弓箭的发明,一种弹奏乐的弦乐器也出现了。可以设想,这是由弓箭的弦索转化而来的。

人类学告诉我们,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会跳舞。原始舞蹈,也是对某种生产劳动的模仿,或者是劳动的某一过程的重演。古代诗、乐、舞常常结合在一起,就是由劳动生产有一定的节奏所决定的。《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载的“葛天氏乐”,就是一个很好说明。它说: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帝”,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河图玉版》也记载着——

古越俗祭防风神 (即防风氏之神,传为夏禹时一方诸侯首领),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见《述异记》)。

在《尚书·尧典》中也记载着:“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些记载,虽然见之于后世的古籍中,但那种三人手中拿着牛尾,投足而歌;三人吹着竹管,披发而舞,并敲击石制乐器作乐,仿群兽动作而起舞的情形,确能瞧见原始人作乐歌舞的声态和形景。在原始图腾活动中,歌、舞、乐原是三位一体的。身体跳动(舞),口中念念有词或狂呼高喊(歌、诗),各种敲打齐鸣齐奏(乐)。就是这样歌、乐、舞,十分自然地共同进行着。正如《乐记·乐象篇》所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器)从之。”

综上所述,一切文学艺术的最初形式,都是从劳动生产过程中直接产生出来的。然后,它又成为组织劳动、激励劳动的手段,或者摹仿和再现生产过程,以巩固劳动经验和熟悉生产技巧,或者希望用它来战胜自然,获取丰收。由此可见,考察文学艺术的起源,是决不能离开原始人类的社会性,离开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的。如果离开这一基本点,就无法找到起源问题的正确答案。

(二)上古文学门类:

一是,远古歌谣(详见本书第一编先秦诗歌部分)。

二是,古代神话传说。

在上古文学中,另一个重要样式与内容,就是古代神话(包括原始神话)与传说。在览赏具体作品之前,先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什么叫神话?它是怎样产生的?

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常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一些话来作解答。马克思在读到希腊神话时,曾经说过: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并且明确地指出: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详见《马恩选集》三卷第113页)



这两段话,告诉我们这样几点:

1、“神话”概念的界说。神话,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是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幻想故事。它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表现人们征服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这是一般公认的看法,但近时有人认为神话应有广义的与狭义的区别。

2、神话的起源。神话的产生,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宇宙万物的变化不可能作出科学解释,因而产生幼稚的想象和主观幻想,把自然力神化,创造出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神话来。总而言之,原始神话,正是原始人从劳动中发展起来的、日益聪明的头脑创造出来,“把自然力形象化”的结果,也是原始社会时代的反映。当“自然力实际被支配”以后,“古神话”产生时代过去了,神话于是消失。

这是对神话产生的一般论点。近时神话研究界有了新的说法,他们认为“神话并非古代或上古所独有,而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随时都有新的神话产生。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却是有局限性的,这就给新的神话产生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人们对某种现实怀着不满,冀图对它有新变革却没有实际力量的时候,通过幻想的三棱镜,新的神话就产生了。”(袁珂《中国神话传说》)

3、神话成为文艺作品,是在“不自觉”中完成的。马克思指出,神话是幻想,但神话创作的基础,仍然是现实的自然和社会,其创作方法却是浪漫主义的。这就是说,在原始人极其幼稚的观念支配下,通过幻想方式曲折地反映了出来,并且是在“不自觉”状态下进行“艺术加工”而成为极其有想象力的优美文艺作品。但这在神话作者本身却是始料不及的。这些古神话,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种想象、幻想、虚构的神奇故事。但在原始人自己看来,却是对自然或社会的真实写照,完全信以为真:神话作品中的天神地祇、雷公电母、日神、月神和山神、水神等等,都是真正存在的。马克思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正道出了原始神话的特殊性质。

第二,传说与神话、神话与迷信的区别。

传说故事产生较神话为晚,大都是叙述古史事迹和英雄行为。所以,给“传说”的定义是:“指民间长期留存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与评价”(见新版《辞海》)。在文学定义上看,神话与传说的界限,似乎是十分清楚,而其实,我国的神话与传说故事,辗转相传,往往人神互变,混沌不清,难以区别。但一般地说,两者都是在当时的现实生活基础上产生的。而神话则表现为纯属幻想的神奇故事(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刑天舞干戚》等);传说,则含有较多的史实成分,尽管也夹杂一些非人力所及的奇迹,甚至由人上升为神(如《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但仍是传说,或者称为“带有神话因素的传说”(袁珂语)。

中国的远古神话,即原始神话,多产生于无阶级的原始公社时代,而后起的一些新神话,例如:牛郎织女神话、七仙女与董永神话、华岳三娘与沉香神话,以及白娘子与许仙神话等,主要产生于阶级社会之中。有一些带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如梁祝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故事等,也是如此。还有一种神话的变种,即仙话化的神话,在我国也有不少,人们熟知的就有“姮(嫦)娥奔月”、“玄女教战”、“西王母从怪神变为仙女”和“黄帝于鼎湖乘龙登天”,等等。

至于神话与迷信的区别,两者关系应是清楚的,且具有本质的不同。两者区别最基本点在于:在迷信中,人是自然的奴隶,也是鬼神的奴隶,而鬼神却成了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它是彻底唯心主义的,是“愚妄”的代名词。在神话中,人是自然的主人,神就是人,是理想化的人,“它的基础实在是唯物主义的”(袁珂语),甚至往往成了科学发明的先声。高尔基就曾在《苏联的文学》中说过:在某种意义上,一些神话实在可称为“幻想的科学”。

如果我们把古代一些神话同现代一些科学发明加以对照,说“神话是科学的预言”,也不无道理。你看——

古代神话传说:

千里眼

顺风耳

嫦娥奔月

仙女夜织百匹布

鲁班木鹤一飞七百里

扁鹊人心移植

外国“快靴”与中国“飞车”

传闻女神法玛
现代科学发明:

望远镜、电视

步行机、电话、可视电话

宇宙飞船登月

电动织布机

飞机、飞船、火箭

人类器官及猴头移植

火车、轮船、动车组

无线传真



第三,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及类别

中国古代神话同希腊、印度、埃及等外国神话比较,我国神话显得不很完整,数量也没有它们丰富。现存的中国神话,特别是远古神话,既少又零散。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古代神话留存少的原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列举了三条,大体是说:

①中国民族很早就以农耕为业,生活勤苦,重实际,轻空想;不能把往古传说,铸成鸿文巨制;②孔子出世,讲究一套实用的教训,上古荒唐传说,孔子及其门徒都绝口不谈,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中国,神话只有散亡,不曾光大;③人鬼不分的结果。因为人神淆杂,原始信仰的保存,新传说虽也常出,但旧的僵死,新的也发不出光彩,实在是两败俱伤。

这几条原因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特别是第二条是使中国神话留传少而零散的主要原因。由于儒家不喜欢“怪、力、乱、神”,于是,就苦心地把“神”加以“人化”,神话变成了历史,神话也就日渐消亡了。这方面的实例很多,恕不赘述。

那么,中国古代神话(特别是原始神话)究竟是怎样保存下来呢?

原始神话,原是原始时期远古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用文字记下来是后来的事。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原始神话(即古神话),都是从后世著录的古籍中选取出来的,著录古神话最多的古籍,现存的有——

保存古神话最多的是《山海经》。它是一部地理博物书与巫书的混合体,共3.1万多字,像是古人生活的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不时记述一些神奇的原始神话,还有不少插图。它所记载的神话,一般比较接近原貌。

其次是《淮南子》与《楚辞》。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共撰的《淮南子》,原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较多地保存了神话材料。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和共工触山等著名神话,均赖此书以传世。

包括屈原和宋玉等作品在内的《楚辞》,也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其中主要是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和《远游》等篇,存有丰富的神话传说资料,尤其《天问》一篇,天上地下,无所不包。

托名战国郑人列御寇著的《列子》,全书共有134则,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以《汤问》和《说符》二篇,最有文学价值。

此外,《左传》、《国语》、《庄子》、《墨子》和《吕氏春秋》等古籍中,也可清理出不少有用的神话材料。甚至连《孟子》、《荀子》等儒家著作,也可从中找出古代传说的片断。不过《论语》里,确无神话影子。

以上考察了中国古代神话散佚和保存的状况后,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神话的类型。

在这里,着重将产生于原始时期(主要是氏族公社母系时代)的众多原始神话加以分类,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自然神故事

在我国古老神话中,除太阳神、月亮神之外,还有风神飞廉、雨师屏翳、雷神丰隆、火神祝融、旱神女魃和海神禺强、水师共工等等自然神故事。这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界出现的疾风、暴雨、怒海、洪水、干旱和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产生原因的原始理解,原始人对它们似以“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在自己幻想中形象化结果。因此,在《山海经》中,对这些自然神的记载,多属可怕的凶神恶煞型的形象。比如,风神飞廉,《山海经》画他的形象是:“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豹纹。”这个风神实在是个怪物,鹿、雀、蛇、豹兼集于一身,其怪模样,岂不可怕!

另外,还有雹神、潮神,以及花神、鹤神等动植物之神灵。

第二类,英雄神故事

远古人们在严重自然灾害的威胁下,自己又没有力量去克服它,因而,他们幻想出现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带领或帮助他们战胜灾害和征服自然,于是创造了种种英雄神的故事。这在我国古老神话中有不少,最著名的有——

①女娲补天与抟土作人。故事生动地描绘了女娲上补苍天,下治洪水、兽害,热情拯救人类的业绩。其实,女娲不光是拯救人类的女神,而且还是人类之始祖。《风俗通义》记载了这个关于女娲抟土作人——人类起源的神话。“补天”的故事,正是“作人”故事的续篇。

②后羿射日。这个故事保留在古籍《淮南子·本经雇篇》中。它是原始人曲折地反映自己在旱灾、风灾、兽灾和虫灾等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冀求有一个英雄神代其除害的愿望。因为在当时,弓箭的首次使用确是一件划时代的大发明,是人类从旧石器时期进人新石器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③精卫填海。它保存在《山海经·北山经》中。这个故事,可能产生在东部沿海的部落。由于他们生活于海边,常受到海潮的侵袭,以至于被吞没了生命。因此就产生了要填塞大海的愿望。《精卫填海》的神话,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以上几则所说的都是记述原始人与自然界斗争的神话,这在我国原始神话中占大多数。但也有若干反映与当时社会作斗争的神话。比如《刑天舞干戚》和《黄帝擒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就是这类神话。

④刑天舞干戚。它是反映社会生活比较著名的一则神话,保存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之中。故事大意是说,刑天(炎帝后裔)与黄帝争夺神位(即统治权),黄帝在交战中杀了他的头,葬头于常羊山中。但这个赤裸身体断了头的刑天,并不甘心失败,要继续与帝争斗。于是,他就以自己的身躯作头,两只乳头为眼,又拿肚脐当嘴,左手持把方形盾牌,右手紧握劈山大斧,一直在常羊山附近不停地挥舞着。数千年后,晋代诗人陶潜读到这则故事时,就写诗盛赞刑天这种“奋不顾身,战斗不息”的反抗精神,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被黄帝砍了头颅之后,“炎黄之争”并未停息。共工与颛顼之争的神话,就是其中的一个炎黄争斗故事的继续。

第三类,异人怪物故事

在古代神话中,还有一类专门记述异人怪物神奇之迹的。在我国古老神话中,就有长臂国、羽民国、劳民国和女子国、丈夫国,以及无肠国、三首国、三身国等等。比如长臂国的人,其身材高低相似,而手臂特长,足有三丈,常在海边用此长臂捕鱼,极为便利。又如羽民国,据说人人都长一个脑袋,白发、红眼、鸟式嘴巴,人背上长着翅膀,能在空中飞翔。还有劳民国的人,手、足、面均为漆黑,走着、站着、坐着,甚至躺着,全不安定,总是慌慌忙忙的。即使没有一点事,也显得忙碌之极。更有趣的是,全是“单性”的女子国或丈夫国。那么,他(她)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据说,女子国的成年女人,只要到一个叫“黄池”去洗一洗澡,就会怀孕。丈夫国的男子们,一辈子单身,但奇怪的是每人却都有两个孩子。从何而来?是从他们体内先生出一个影子,待影凝成形体时,本人就死了,由影而人,传宗接代,繁衍不息。

这些异人怪物,乍看似乎十分荒诞无稽,可是深想之后,也能通过这些神话,看到原始人是在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和同大自然搏斗、谋求生存条件改进的愿望下创造出来的,并非毫无价值的胡言乱语。

第四、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中国古代神话(包括原始神话)的特点主要有三:

①劳动性。它反映劳动,歌颂劳动,同时又激励劳动。我国若干著名的神话,如盘古开天、神农尝草、后稷农耕和鲧禹治水等,一直与劳动息息相关,是神化劳动者超凡劳动的写照,也是对劳动英雄的诚挚的热烈歌颂,而且还是“减轻自己劳动,提高它的效果”(高尔基语)和征服自然的兴奋剂。

②斗争性。它的故事,都是敢于战斗,博大坚韧;善于斗争,人定胜天的。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和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都毫无例外地是原始人英勇斗争,善于制胜精神的最生动的概括与写照。

③浪漫性。这是一切神话最主要的个性之一,而中国古神话表现得特别突出。不论在内容上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奔放幻想和崇高美学,或者在艺术上离奇情节和夸张手法等等,都给人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的强烈感受。

三是,其他作品。

除了上述的原始歌谣和原始神话与传说之外,还有极少数的寓言、童话和年代较晚的“创世诗”,以及在文字出现后的上古散文。

三、发轫时期文学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华夏文苑的发轫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页,几千年中国文学史河的发端,也是我国整个文学艺术的光辉起点,是我国后世许多文学样式的滥觞和奠基者。

古代神话,是对我国文学创作发生影响较早的一种样式。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以及它的富有想象和形象化手法,对后世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与形式,都有直接的影响;它的口头叙事方式为后来的小说等叙事文学体裁提供了榜样;它还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和有用的文艺资料。同时,它又是研究古代社会的婚姻家庭、宗教和习俗等问题的重要参考资料。

至于远古歌谣,不仅对于相距较近的《诗经》和楚辞的创作具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对后世的文学也有着巨大影响。特别在古乐府诗中可以看见它明显的影子。

总之,这个发轫时期的文学,虽然稚嫩、不成熟、不完美,但是,它的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我国优良文学传统形成的来龙去脉,同时也使我们懂得我国人民审美意识的历史渊源。这种探源寻根举动还会提高自己的历史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