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陆灼
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有老父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艾子后语》
〔注释〕 艾子:作者假托战国时代的人物,用以褒贬和讽喻现实。 浆:本指米汤类饮料,这里指薄酒。 馈(kuì):赠送。 达:通达事理。
《红楼梦》第一回描写“太虚幻境”时有副对联,其上联曰“假作真时真亦假”,概括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真”与“假”这一对哲学命题的困惑。而这篇诙谐的寓言则直接揭示了认“真”有时在社会上行不通的现象。
艾子的两个学生一名“通”,一名“执”。这两个名字是有寓意的,“执”指执著,他认定真理、执著而不通融。在向老父乞浆时,老父指书中的“真”字,他念作“真”,老父怒而不与其浆。“通”则象征着通融、通达,他把“真”字念为“直八”,因而得到了美酒,也受到了师父的称赞。通子仿佛也没有错,但是他从“真”字身边溜了过去。为了求得现实利益不敢直面“真”字。当然这是寓言,实际上“真”字是与在现实中讲真话、说真理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真话”、“真理”不能通行,而圆滑的假话、歪理却能畅通无阻呢?说到底还是个利益问题。马克思曾说,如果几何公理违反了某些人们的利益,也会招致他们的否定与攻击。如果“真话”、“真理”与当权者们的利益相抵触,那么讲真话的、坚持真理的人们所招致的就不只是否定与攻击了,监牢、断头台也会随之而至。明于此,就不难理解如鲁迅所说的:“《颂》诗早已拍马,《春秋》已经隐瞒,战国时谈士蜂起,不是危言耸听,就是以美词动听,于是夸大、装腔、撒谎,层出不穷。”(《文学上的折扣》)如果只责备“撒谎”者也有点不太公平,这也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讲真话、坚持真理的人们一般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伟大的诗人杜甫就说:“不敢入州府,畏人嫌我真。”苏轼写诗揭露了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问题,招致了“乌台诗案”,差点丢了脑袋。与此相反,狡猾世故,很少说真话的冯道,不仅能苟全生命于乱世,而且能仕唐、晋、汉、周四朝十君,三入中书,为相二十余年,自号长乐老。这是不肯认“真”而获大利的典型。有朝一日在社会生活中“执子”能够得到表彰,“通子”不再受益,真正的社会民主能够实现,人类社会就大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