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陈继儒
人不得道,生老病死,四字关,谁能透过?独美人名将,老病之状,尤为可怜。夫红颜化为白发,虎头健儿化为鸡皮老翁,亦复何乐?西子入五湖,姚平仲入青城山,他年未必不死,直是不见末后一段丑境耳。故曰:神龙使人见首而不见尾。
——《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
宋代战将姚平仲一生的经历,实在是那个荒谬时代的一出悲剧。姚氏字希晏,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世为西陲大将。他自幼便成孤儿,由从父姚古抚养。十八岁那年与西夏人交战,即身手不凡,斩获甚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进犯宋都开封,他又率军入援京师。只是当时夜袭金营未获成功,他才不得不亡命四川,躲到了青城山里。那年他不过二十来岁。待南宋乾道、淳熙间他再次露面时,已成了一位年逾八旬的老翁了。一位出色战将的大半生岁月,竟被一次偶然的战斗葬送了。这不能不说是宋代贫弱的政治格局所结出的一枚苦果。
但五百年后,隐居江南的大名士陈继儒在为这位宋代名将的小传作跋时,他看到的,却不是一个可悲的姚平仲,而是一个可庆幸的姚平仲。在《跋姚平仲小传》这篇仅有九十个字的小品中,陈氏开首即冷不丁地发问:谁能逃过“生老病死”这四字关?不待回答,他又转而叹道:惟有美人与名将两种人,那老态病况,让人见了尤觉可怜。他似乎也没有什么新奇的理由,只是说红颜变白发,健儿变老翁,实在是再也没什么乐趣可言。他举西施在吴亡后随范蠡游五湖,姚平仲战败后遁入青城山两个例子,说他们未必没有老死的那一天,只是没让人看到末路的丑相,这理论倒是颇为新奇的。也许这正是明代文人与前代人以及后来人观念不同的地方,他们更看重人本身的纯粹的美,而轻视那些与某个具体的人有关联的一切社会的历史的因素。姚平仲的隐居青城山,在我们看来,是失去了作为一名战将杀敌立功的宝贵时光;而在陈继儒看来,却是保全了他最初留给人的英俊勇武、年轻有为的美好印象。这种见解反映了那个时代人对人本身的美的重视,由此也透露出的史家公认的“明人空疏”的消息。
陈继儒在这篇短跋的末尾,提倡做人要像“神龙”,“使人见首而不见尾”,所以他自己二十九岁那年便放火把儒衣冠烧掉,到昆山做隐士去了。据说他晚年还是与达官贵人多有交往,时人讥讽他“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看来要做“使人见首而不见尾”的“神龙”,还是颇为困难的,因为美的呼唤往往敌不过功利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