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洞庭·宋湘
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又怕鱼龙跋浪听。
因地怀人,由古及今,是中国古代诗人习惯性的情感生成、抒写方式。幽州思昭王,长沙悼贾谊,宣城忆谢朓,岘山怀羊祜,赤壁想三国,台城叹六朝,这些在古代诗歌中简直是代代相承的写法。宋湘“于古人每喜自比屈宋”(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他的姓和名都和屈原、宋玉有联系,入洞庭而想起屈宋,“欲读”“家先贤”的悲秋赋,自然更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诗前半首扣题,写入洞庭及所见。宋湘的七律“气体雄浑”(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九)“独往独来,全在意兴,不于中两联对仗争工拙,以古诗之法为五七律”(何藻翔《岭南诗存》),这首诗也体现了他这种风格。律诗一般都避免同一首中有重复的词语,中两联一般都讲对仗,但这一首一二句重复用“长江”,三四句重复用“湖”,把离长江、入洞庭、后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入”、“回首”都是十分质直的动词,“长江”“洞庭”这些词义本身就传达给人一种广阔感,这样的动词和名词连结起来,就造成了诗中雄浑浩茫的美感,使诗显得大气磅礴。“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开阔感和时间上的纵深感,“终古”所带有的历史意识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前半首所构建的雄浑气势和广阔时空十分有效地渲染了诗人的情感生成背景,使他要在下文抒写的怀古与感叹都显得深沉凝重。诗的一二句不对,三四句只是大致相对,这种以古诗单行之法写律诗、不规规于对仗的写法来自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鹦鹉洲》等诗,由于宋湘诗中所写的都是“长江”、“洞庭”等大物,又有“冥冥”等形容词,所以他的词看起来比崔李诗更加雄健。
下半首改用律诗的一般写法,对仗、平仄皆合律,这也和崔李诗相似。“深夜”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湖神也为这位忠直之士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深夜”渲染了环境的神秘气氛,突出了屈原的可敬,暗示了白天活动于人间的丑恶力量的可怕,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表示诗人夜深之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最后由屈原又想到宋玉。宋玉的《九辩》(即这里所说的悲秋赋)学习《离骚》,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牢愁,诗人于深夜孤舟之中的灯前欲读,但“又怕鱼龙跋浪听”。鱼龙本指水族,在这里它的喻义不太明确,但能使诗人“怕”,一定是一种不许他抒发不满情绪的陷害人的力量。诗人想起古人,欲以读古人之作表达对古人的缅怀并借以抒发自己的类似于悲秋赋中所写的情感,却连这点自由都没有。诗的结尾很耐人寻味,使人感觉到这是一个压抑,没有言论自由的环境,这种欲言不得言中所流露的焦虑和无奈,反过来使前面的写景也更显得深沉苍凉。(本诗字句各本有异,此据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点校本《红杏山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