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安寺·何振岱

理安寺·何振岱
百涧竞成响,一潭私自澄。
萦苔下绝壁,小甃为幽亭。
声外尚含秋,意中欲无僧。
久坐闻香气,何必存禅名。
江湖流浊世,湍激何时平?
真当守此水,心根同孤晶。

这首诗与《鹤涧小坐》同时之作。前诗重点写环境的幽清孤绝,此诗重点写人格的孤高绝俗,下笔有所差异。

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把写景与议论相互渗透,从而抒发自己孤傲的感情。可以分三个层次来领略。

第一层四句:“百涧竞成响,一潭私自澄。萦苔下绝壁,小甃为幽亭。”起笔涉题,先写理安寺一带景色。在喧响的许多水涧之畔,有一个小潭静静地泛着澄碧。热闹之外的幽静,更使人注意。所以,诗人有意地去寻觅:攀缘着长满苔藓的绝壁,来到小潭边那座砖砌的幽僻的小亭子里。四句中把百闹一静的地方与弃闹寻静的行为逐步写来,为下文抒情议论的张本。

第二层四句:“声外尚含秋,意中欲无僧。久坐闻香气,何必存禅名。”这四句写坐在小潭畔幽亭中的感想。远离喧闹的山涧,在寂静无声的环境中,嗅到淡淡的香气,静静地长久地坐着,心中也很宁静。在这样的心境中,管他有没有僧人,更不必深究这算不算禅心了!感情境界已超脱常规的佛理,显出人格孤高的追求。这一层由环境描写转入内心抒情,从外到里,意蕴已超越诗题,不限于吟咏佛寺了。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江湖流浊世,湍激何时平?真当守此水,心根同孤晶。”心根为佛学用语,意谓自己的内心。最后一层解答诗人为何离开喧响的百涧到幽静的小潭的原因。原来,诗人把喧闹的涧水当做世俗的纷争,你追我赶,相互倾轧,人情反复,世事升沉,就像那湍激的溪涧一样。诗人不屑于世俗的纷争,于是,便诚心地停留在这幽静的小潭边上,因为澄清的潭水可以寄托自己内心孤高晶莹的品格。

全诗用对比的笔法,把百涧与一潭、喧响与幽静、竞争与退守相对比,突出了诗人与世俗相对立的孤高晶洁的人格精神,这便是《理安寺》全诗写作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