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集《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释义

善行无辙

【原文】

善行无辙迹[1];

善言无瑕讁[2];

善数不用筹策[3];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4];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5]。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6]。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7]。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8]。

【注释】

[1]辙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瑕讁:瑕疵,缺点。

[3]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量的工具。

[4]关楗:栓梢。古代家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5]绳约:绳索。约,用绳捆物。

[6]袭明:袭,承袭。明,此处指明道。

[7]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8]要妙:精要玄妙。

【译文】

善于行动的人,做事从不留下痕迹;

善于言谈的人,不留下漏洞让人指责;

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

善于封闭的人,没有门闩却叫人无法打开;

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却没人解得开。

圣人善于救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

圣人善于利用物,没有被废弃的物。

这叫做因循常道之理。

所以善人可以当不善人的老师,

不善人也可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善人的教导,

不注重不善人的借鉴作用,

看起来明智其实很迷糊,

这实在是高深奥妙的道理。

【解析】

老子的《道德经》在结构安排上十分紧凑而且前后呼应,这一章老子沿着道的理论,进一步提出了人们应该怎样展开自己的行动,他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是合乎大道的,我们只有达到五善的境界,才能行动自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在这一章中处处闪耀着老子的智慧火花,无不显示了他深藏不露的机智和机巧之心。

善于行动的人,绝不会留下对自己不利的迹象,他们善于掩盖自己的行迹,以达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在《三十六计》中第一计叫瞒天过海,意思就是将自己的行迹隐蔽起来,瞒过别人的眼睛,以达到自己“过海”的目的,这一计谋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而且适用于生活、处世、经商等各个领域,在实际应用中,就体现为善于隐蔽自己的迹象,而且巧妙地瞒过别人的眼睛,而决不是大张旗鼓,生怕别人不知道,虽然他们一时满足了自我彰显的欲望,但最终的结局会是如何呢?我们人类在处世上不如狐狸,狐狸生性狡猾,善于掩藏自己的行迹,结果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我们的确需要学习狐狸在一切行动中所具有的高度警惕性和敏感性。

大多数人在不会走路时就学会了说话,甚至在三四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用自己的语言和家人进行交流了,家人虽然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但能明白我们的意思。语言是我们欲望的声音,因为我们最先使用它时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欲望,除了生理上的吃喝拉撒外,还要表达证明自己的存在和渴望被家人爱抚的欲望。等到我们长大真正会说家人能听懂的言语时,我们更是尽情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会大声嚷嚷以表自己的愤怒,我们会向家人撒娇以获取家人的宠爱,当我们不再是孩子,而完全将自己交给社会时,我们要和别人进行语言交流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时候,怎样才能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不会留下一些漏洞让人指责?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完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又不被人挑出漏洞的人才是真正的善言者,我们也许会存在这样的疑惑:我们小时候只嗯啊几声就能被家人理解,而长大后却常常遭到别人的误解和非议,原因何在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言多必失,我们往往会因为一句话而成为别人非议的把柄。所以,真正会说话的人并不是滔滔不绝的人,而是能说到点子上而无过失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我们知道有一种人善于心算,他们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准确地计算出结果来。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子计算机有着惊人的计算速度而且精确度也较高,人们无需开动脑筋思索计算,便可得出结果,然而计算机终究代替不了人类,因为计算机只能对有形的事物进行推算,而对于无形的东西,它根本不能把握。而人类却不同,我们人类可以默记无形的东西的发展运作和各种变化,从各种变化中寻求到适合自己的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状态,这种用心默识、默算的处世态度是老子无为的处世哲学的一部分。

真正会封闭的人是不需要利用锁和闩的,这里的封闭具有积极意义,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封闭自己不求更新,而是为了防止同类残害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需要。这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装在套子里的人,他将自己包裹在严实的衣服里,一副与世隔绝的丑态,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他不但思想上封闭自己而且连形式上都作了层层包裹,他不是一个善于封闭自己的人,所以他成了被人嘲笑的对象。

不用绳索就能将人牢固地捆绑起来,是高明的捆绑者。在这里也是比喻的手法,借指对事物的掌控能力,这种掌控能力的获得,是他们依大道行事的结果。

以上“五善”是老子高深智慧的有力反映,也是他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

经商之道

行无辙迹:春卷巧占国外市场

在商业活动中,竞争对手之间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信誉和知名度等自身实力方面,都有高低强弱之分,如果你是一个“弱小”者,却采取以硬碰硬的方式跟实力雄厚的企业竞争,十有八九要败下阵来。避开对手强大的优势,不与之发生正面交锋,而要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捕捉机会,乘虚而入,定能收到以小搏大的惊人效果。

春卷,是我国通行南北的美味小吃,北宋时期称作“面蛋”。在古代,人们靠天吃饭,虽然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但无不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常用小麦、大豆和稻谷等农产品制成节令食品,来祭祀神灵,祈求保佑来年吉祥。而春卷,则是立春那一天的应时小吃,人们将馅用面皮卷裹,做成茧儿样的食品,来祈求五业兴旺发达。有谁能想到,就是这小小的春卷,却能在远离中国的西方国家“卷”出奇迹,使奇迹的创造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白手闯进丹麦的饮食行业,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大龙公司的创始人、丹麦华人企业家范岁久,就是这一奇迹的创造者。

1959年初,范岁久看到丹麦华侨中有不少人靠经营中餐馆发了财,他认真分析了原因之后,发现中餐独特的美味和制作工艺很受西方人欢迎,并且看出这是个很大的市场。可如果跟在别人后头也开一家差不多的中餐馆,又能有多大的赚头呢?要想赚大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于是,范岁久决定经营家乡(杭州)特产——春卷。开始时,他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铁伏里(一个类似上海大世界的露天游乐场),以中国传统食品的精华与丹麦最好的食品原料相配合,用手工操作自制中国春卷出售,果然如其所料,小小春卷一上市就吸引了众多顾客。

一时营业鼎盛,甚至许多外地人也慕名前来订购,以致简单的手工操作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于是他赶紧增加设备,改用机械加工。1960年,范岁久在哥本哈根创立了大龙食品厂,厂名起为“大龙”,以示不忘神州的海外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