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初中文言文阅读|注解

《左传》



课文导读

《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 》 或 《左氏春秋 》,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 和 《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 (前722), 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文字简练生动, 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 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左传》 分年记事, 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 《春秋》 后面, 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 《春秋》 经义的。 《春秋》 记事非常简单, 近乎大事年表, 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 《春秋》 中就只有一句话: “十年春, 王正月, 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 《左传》 节文的标题, 都是后人加的。

本篇课文又题作 “齐鲁长勺之战” 或 “长勺之战”。 这一故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 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十年春……战则请从。”) 这一段写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 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曹刿求见鲁庄公, 目的就是使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 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 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 这就显示了他的 “远谋”。

第二部分 (“公与之乘……遂逐齐师。”) 这一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此段虽然笔墨不多, 但是鲁军如何进攻、 追击, 齐军如何败绩、 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

第三部分 (“即克……故逐之。”) 这一段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 这是全文的重点, 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可见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课文注译

十年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6),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9)敢专(10)也,必以分人。”对(11)曰:“小惠(12)未徧(13),民弗从也。”公曰:“牺牲(14)玉帛,弗敢加(15)也,必以信(16)。”对曰:“小信(17)未孚(18),神弗福(19)也。”公曰:“小大之狱(20),虽不能察(21),必以(22)情。”对曰:“忠(23)(24)属也。可以(25)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26)。公将鼓(27)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8)。公将驰(29)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30),登轼(31)而望之,曰:“可矣。”遂逐(32)齐师。



(1) 〔十年 〕 鲁庄公十年 。 (2) 〔我 〕 《左传 》 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 “我 ”。 (3) 〔公 〕 鲁庄公 。(4) 〔见〕 拜见, 进见。 (5) 〔间 (jiàn) 焉〕 间 , 参与 。 焉 , 句末表反问的语气词 。 (6) 〔鄙 〕 鄙陋 。 这里指目光短浅。 (7) 〔何以战〕 是 “以何战” 之意, 即 “凭什么作战”。 以, 凭、 靠。 (8) 〔安〕 养。 (9) 〔弗〕 不。(10) 〔专 〕 个人专有 。 指独自享受 。 (11) 〔对 〕 回答 。 (12) 〔惠 〕 恩惠 。 (13) 〔徧 〕 通 “遍 ”, 遍及 、 普遍 。(14) 〔牺牲〕 古代用来祭祀的牛、 羊、 猪。 (15) 〔加〕 以少报多, 虚报。 (16) 〔信〕 言语真实, 实情。 (17) 〔信〕信用, 讲信用。 (18) 〔孚〕 为人所信服。 (19) 〔福〕 名词作动词, 赐福、 保佑。 (20) 〔狱〕 案件。 (21) 〔察〕明察。 (22) 〔以〕 按照, 依据。 (23) 〔忠〕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4) 〔之〕 助词, 的。 (25) 〔以〕 介词, 凭借。 (26) 〔长勺〕 鲁地名, 今山东莱芜东北。 (27) 〔鼓〕 动词, 击鼓, 特指击鼓进攻。 (28) 〔败绩〕 大败, 溃败。 (29) 〔驰〕 驱车 (追赶)。 (30) 〔辙〕 车轮留下的痕迹。 (31) 〔轼〕 车前的横木。 (32) 〔逐〕 追击, 追赶。(33) 〔既 〕 已经 。 (34) 〔夫 (fú)〕 发语词 , 议论或说明时 , 用在句子开头 , 没有实在意义 。 (35) 〔作 〕振作。 (36) 〔而〕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37) 〔竭〕 尽, 枯竭。 (38) 〔盈〕 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9) 〔测〕推测, 估计。 (40) 〔伏〕 埋伏。 (41) 〔靡 (mǐ)〕 倒下。


问题与探究

1. 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 表现了他怎样的特点?

2. 一个执政党只有时刻想着为老百姓谋福利,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才会受到人民的拥戴, 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文中有四个字, 他的含义的实质就阐明了这一点。这四个字是什么?

文章链接

子鱼论战



《左传》



(宋公及(2)楚人战于泓。)宋人既(3)成列,楚人未既济(4)。司马(5)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6)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7),门官歼焉(8)。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9),不禽二毛(10)。古之为军(11)也,不以阻隘(12)也。寡人虽亡国之馀(13),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14)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15)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16),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17)重伤,则如(18)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19)焉。三军(20)以利用(21)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22)志,鼓儳(23)可也。”

*《子鱼论战》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题目是编者加的。子鱼,名目夷,宋襄公的庶兄。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进行了一场战争,战场在泓水边。战争开始时,宋军处于有利地位,本来可以抓住战机击溃楚军,但宋襄公既不懂军事,又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结果一败涂地,自己也受了伤。宋襄公的“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的迂腐主张和行动,是愚蠢和虚伪的象征,后人称之为“宋襄之仁”。阅读时可将本文与《曹刿论战》在写法上作比较。

注释:

(1) 〔 宋公 〕 即宋襄公 , 名兹父 , 春秋时宋国国君 , 前 650~ 前 637 在位 。 ( 2) 〔 及 〕 同 , 跟 。(3) 〔既〕 已经。 (4) 〔济〕 渡河。 (5) 〔司马〕 主管军事的官, 这里指子鱼。(6) 〔陈 (zhèn)〕 通 “阵”, 这里是动词, 意为摆好了阵势。 (7) 〔股〕 大腿。 (8) 〔门官歼焉〕门官 , 给国君守 门的禁卫官 (平时 给国君守门 , 战时随从国君 担 任 护 卫 )。 歼 , (被 ) 杀 尽 。(9) 〔不重 (chóng) 伤〕 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 重, 再。 (10) 〔不禽二毛〕 禽, 通 “擒”, 俘虏。二毛, 头发斑白的老人。 (11) 〔为军〕 用兵打仗。 (12) 〔不以阻隘〕 以, 凭借。 阻、 隘, 都有险的意思, 两字合用表示险阻之地。 (13) 〔亡国之馀〕 亡国者的后代。 宋是商朝的后代, 商朝早已为周所灭, 所以襄公这样说。 这句话有自谦的意味。 (14) 〔勍 (qíng)〕 强。 (15)〔赞〕 助。 (16) 〔虽及胡耇 (gǒu)〕 及, 达到。 胡, 老, 这里指很老的人。 耇, 寿。 (17) 〔爱〕 怜惜。 (18) 〔则如〕 何如,不如。 (19) 〔服〕 服从,屈服。 (20) 〔三军〕 这里的三军泛指军队。 (21) 〔用〕 施用, 这里指作战。(22) 〔致〕 招致, 引起。 (23) 〔儳 (chán)〕 不整齐, 这里是说 “未成列”。

译文:

(宋襄公跟楚国人在泓水作战。) 宋国的人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 (摆开阵势), 楚国人还没有完全渡过 (泓水)。 子鱼说: “敌人势力强大我们薄弱, 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河, 请求打击他们。” 宋襄公说: “不行。” 楚军已经渡过但还没有摆好阵势, 子鱼又请战。 宋襄公说: “不行。” 等到楚军摆好了阵势宋军才出击攻打, 宋军溃不成军。宋襄公被打伤了大腿, 守门的官也被楚人歼灭。 国都里的人都责怪襄公。 宋襄公说:“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 不擒头发花白的老人。 过去用兵打仗, 不靠险阻 (取胜)。我即使是亡国者的后代, (也) 不攻打没有摆好阵势 (的军队)。”

子鱼说: “君王不懂打仗。 强敌的军队, 受阻于险要之地而未摆好阵势, 是老天帮我们啊。 趁其受阻而进攻, 不也可以吗? 还怕不能取胜呢。 何况当前的强有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年纪特别大的, 擒获了就带回来。 还管什么头发是不是斑白的老人? (要让士兵) 明白什么是耻辱 (败降), 激励士兵勇敢作战, 力求多杀敌人。 受伤没死继续作战的敌人, 为什么不可以再杀伤他们呢? 假如怜惜不再杀伤 (他们), 还不如不杀; 怜惜头发斑白的老人, 还不如对敌人屈服。 军队本是按着有利的时机而行动的, 金鼓是用以鼓舞士卒的气势的。 既然军队作战是根据有利的时机, 那么敌人遇到险阻, 我们是可以进击的; 声气充沛盛大, 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 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 )

2.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 )

3. 登轼而望之 ( )

4.遂逐齐师 ( )

二、 下面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B.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C.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D.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三、 选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1. 例句: 战于长勺 ( )

A.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 苛政猛于虎也

C. 三顾臣于草庐中

D.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 例句: 肉食者谋之 (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

C. 登轼而望之

D. 公与之乘

四、 翻译下列句子。

1. 既克, 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 勇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在以下括号里补充完整省略的内容。

1. ( )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 “可矣。” ( ) 遂逐齐师。

2.夫大国, 难测也, ( ) 惧 ( ) 有伏焉。

六、 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与其他三句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 )

A. 既陈而后击之

B.金鼓以声气也

C.隘而不列

D. 不以阻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