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写齐相邹忌从与城北徐公比美中受到启发,讽喻齐王去蔽纳谏,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说明了国君必须从谏如流,听取各方而意见,修明政治,方能治理好国家。
作为历史著作,《战国策》中不乏夸张虚构,据缪文远《〈战国策〉考辩》一书考证,《战国策》凡四百九十七篇,属于虚托者就有九十八篇。如果说,把它们作为“信史”看,似有失历史真实,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大多生动可读,许多篇什脍炙人口。就《邹忌讽齐王纳谏》而言,邹忌的进谏、齐王的纳谏是为了巩固其统治,是有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的,所谓“虽欲言无可进者”的理想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在诸侯割据称雄,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那种偃武修文就能“战胜于朝廷”更是幻想。但就文学角度来说,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高的史传散文,其写人神形毕肖,细致入微,其情节曲折有致,其语言生动诙谐,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篇优秀的历史小说来读。
作者是勾勒人物形象的丹青好手。文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及肖象描写,着力刻画了邹忌的形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可谓仪表堂堂。“朝服衣冠”,揽镜自照,一句发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自满之情溢于言表。其妻、妾、客的回答都是一致的,及至徐公来访,自愧不如,取镜再照,更觉相距甚远。一前一后自满、自愧对比鲜明,深刻地表明了邹忌受蒙蔽的心情。接下来作品“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管锥篇·杜预序》),披露了邹忌一段内心独白:“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为了表现邹忌善于分析事理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作者尺水兴波,把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写得曲折生动。邹忌两次窥镜,诘问再三,又“暮寝而思之”,妙趣横生,富于戏剧性。这为下文写邹忌一针见血地指出齐王之弊,成功地说服齐王纳谏去蔽作了很好的铺垫。
本文笔法简洁,剪裁精妙,使文章情节紧凑,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邹忌讽谏前由一件小事而受到启发,作为极力敷写,细腻传神,绘声绘色。进谏经过则一笔带过,惜墨如金。写邹忌进谏的效果,作者没有正面叙写,而是通过侧面来反映,一方面是群臣进谏的情况,“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个时期的不同情景,深刻地反映纳谏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作者写纳谏改革带来了国势强盛,是从邻国着笔的:“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最后一句议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寥寥数语,赞颂了纳谏带来的变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另外,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对话切合人物身份、个性,逼真传神。邹忌之问他与徐公谁美,内容相同而文字略作变化,毫无重复感。妻妾客回答的内容也一样,但具体语气又各各不一,其妻的回答极富感情色彩,其妾不甚强烈,而客人的语气则淡而无情。也正是三种语调的差别,使邹忌体味到了三人不同的心态,从而准确地分析了事理。齐王作为一个能够纳谏的万乘之君,邹忌的一番话使他幡然而悟,一个“善”字既写出了他对邹忌的激赏,又表现了他的庄矜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