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诗词
江西文学肇始于晋、唐,兴盛于宋、元,衰于明、清。宋代是江西文学最为鼎盛的时期,不仅诗词文作家多,而且成就特别突出:散文方面,宋代六大散文家中江西占有三位;诗歌方面,黄庭坚所开创的“江西诗派”及其余脉影响诗坛前后达二百年之久;词方面,晏殊、欧阳修、姜夔等,也是名家辈出。元代,江西文学在全国来说,依然占优势,“元诗四大家”除杨载外,其余三位都是江西籍。正因为如此,使由元入明时期的江西文学仍然有辉煌后的余晖,甚至在明初及前期还主导过文坛风气。
在由元入明的作家中,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元末遗老,一类是明初诸家。
元末遗老作家如张昱、危素、梁寅、陈谟、刘炳、刘宗弼、王沂、王佑、刘秩、周伯琦、罗复仁、于立、熊梦祥、涂颖、胡行简、吴肜、曾鲁、黄肃、余诠、朱梦炎、张率等,他们大多在元末取得功名或出仕,而且在洪武辞世,所以成为明代江西文学的揭幕人,在元明易代之际的文坛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他们生活及创作的时期大部分在元末,在明代只有三四年或十余年的岁月,所以他们的创作明显带有前代文学的特色。元末乱世的悲惨景象及兵祸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与痛苦,都或多或少地在他们的作品中有反映。诗风或慷慨激昂,或沉郁悲壮,一改此前或凄艳或清丽的风格。入明后,他们的诗歌或奉和酬赠,或寄情山水,诗风渐趋平易、平淡。在这群耆老中,有元末即弃官不出的张昱,诗风苍莽雄肆;有贯通经史的大儒,如危素、梁寅、陈谟等,或为著名的史学家,以诗文并重而名家,或为著名的理学家,为江西日后成为儒学名区做了深厚的铺垫,且诗风平正典雅,为后来的“台阁体”奠基、滥觞;有游走四方的诗僧,如至仁、怀渭、克新、来复等,或不脱世俗,或超然尘外,为元末明初的诗坛增添一道奇异的色彩;有以雄俊诗风并称的“江西二刘”:刘炳崛起于乱世军中,诗文类其为人;刘宗弼遁迹山林,诗文体正语圆、自然超逸。“二刘”诗风尚有清新淡逸的共性;有元末即隐遁的王氏兄弟诗人(王佑于洪武三年出仕),王沂诗舂容典则、平淡简远,王佑诗沉雄雅淡;有长于诗歌的刘秩,诗风高古秀丽;有迁居异乡的易恒,诗风优柔详雅,近于陶渊明,代表江西文学与新环境、新因素的结合。
刘崧、朱善、龚敩,从年龄及辞世的时间看,本来也属元末遗老作家,但因为他们在明代重新取得功名并出仕,如刘崧于洪武三年(1370)举经明行修科,朱善于洪武八年(1375)廷对第一,龚敩于洪武初明经及第,且都走进了明代的政治舞台,故列入明初诸家中。他们比其他明初诸家都要年长二十岁左右,所以成为明初诸家的榜样与示范人物。刘崧在元末明初的江西诗坛是最重要的作家,他开宗立派,成了“江右诗派”的宗主。尽管“江右诗派”的成员并无确指,但据当时诗坛的情况判断,大致包括与刘崧同时或稍晚的江西籍作家,如“江西十才子”“七诗友”(部分人员有交叉)和其他诗人如龚敩、赵壎、吴伯宗、刘永之、梁兰、张羽、萧翀、萧执、涂几、邹矩等,还应包括前面提及的梁寅、陈谟等。其实,“江右诗派”代表的是元末明初江西诗歌流派,自然也就包括这个时期的大部分诗人。它并不是有组织、有纲领的诗歌派别。但因为元末明初江西诗人的诗歌无形中形成一种共同的“平正典雅”特色,故被目为“江右诗派”。
明初江西诸家中,刘崧最能代表地域文学的特色与成就。刘崧的诗歌可分三个阶段:元末兵乱前,多作闺音,故诗风凄艳;兵乱中,多写民生之多艰,故诗风沉郁悲凉;洪武三年及第后,多颂扬之声,故诗风平正典雅;而在因忤胡惟庸而被罢黜的几年中,又多放情山水和忧时感世之作,得江山之助,诗境浑然。刘崧代表的“江右诗派”平正典雅的诗风对后来的“台阁体”有较直接的影响。
还有值得一提的羽士作家张宇初,作为道人,却贯通儒家经、史,故被称为“列仙之儒”。诗风冲邃幽远。他以自己的创作实力与特色立于元末明初的文坛,在道流作家因无实际成就而不被注意的背景下,他显得尤为突出。他与其他方外作家一起,为此时的江西文坛构筑了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此外,建文朝有一批“死节”作家,如练子宁、周是修、黄子澄、胡闰等,他们都是伴随明王朝一起成长起来的,本该归属明前期作家,但因为他们都在永乐朝之前提前结束了生命,故按时间断限划分,放在此处述及。除周是修自缢尽节外,其他三位都遭酷刑而死,且遭几近灭门之灾,面对强权势力仍然不改其节,凛然赴死,几百载之下,仍令人感奋。他们的诗文也兀傲不群:其诗或豪放飘逸,或逸情古调、寄托遥深,或构思奇特,或寓哲理于题画诗中;其文,让人“望而知为道德之文”。他们的人格魅力与其富有特色的诗文交织而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明初江西文坛增光添彩。
在词方面,这时期的江西词人不多,只有三位:梁寅、刘炳、张宇初。以《全明词》[1]粗略统计,梁寅词40首,刘炳19首,张宇初12首。三人的词作虽然不多,但他们在元末明初词坛都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1]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