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江西诗词·赣东诗词·晏氏父子·晏几道

宋元江西诗词·赣东诗词·晏氏父子·晏几道

晏几道(约1040~1112),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七子,人称“小晏”。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干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其词多感伤情调。有《小山词》260余首。

晏几道一生清狂磊落,纵弛不羁,身出高门,而不慕势利。黄庭坚《小山词序》称他有“四痴”:

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1]

从“四痴”可以看到晏几道孤芳自洁的个性,忠纯真挚的痴情。他难与一般俗人合流,将一生的心血性情都表现在他的词里。

晏几道的词风秾挚深婉,工于言情,与其父齐名,世称“二晏”。但当时及后世作者都对他评价很高,认为造诣在其父之上:

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措辞婉妙,一时独步。[2]

小山词多缅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造语工丽,秀气胜韵,吐属天成,“能动摇人心”。虽反映生活面窄,而艺术境界较高,词风接近李煜。他的《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其中新辞丽句,深为论者所叹赏。如《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此词写别后故地重游,引起对恋人的无限怀念。上阕描写人去楼空的寂寞景象,以及年年伤别的凄凉。下阕追忆初见小苹温馨动人的一幕。尤以“两重心字”,既写“罗衣”装饰,又暗示与恋人的默契。“琵琶弦上说相思”,足见其一见如故、互为知音的情谊。其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被谭献《复堂词话》赞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又《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词作上片回忆当年酒逢红颜知己,拼死拼活地痛饮狂欢的情景。殷勤、拼却、舞低、歌尽,都是极端化的生命投入。然而如此倾情的场景毕竟已成记忆。过片接着写离别之后极度的相思。“几回魂梦与君同”,既写自己,又写对方,与杜甫《月夜》诗写对妻子的思念相类,都是以深信知己为前提,表现一种心心相印、魂牵梦萦的苦苦相思。最后写重逢之乐,却以“犹恐”为重点。这是十分巧妙的构思,特具情感张力和故事内涵。在当年与今宵、梦幻与真实、欢合与离别、相思与相逢的闪回中,把人类爱情世界的悲欢苦乐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苕溪渔隐丛话》评它为“词情婉丽”。

小晏词有近似大晏的一面,如写妇人不作淫腻之语,写富贵不作猥俗之态,但其短处在不如大晏之深刻,少含蓄韵外之意,而其长处在更觉风流妩媚,轻柔自然。虽更逼近花间词,但感情却比花间词真诚深挚,也较为健康,风格也显得更清丽典雅,是对韦庄及李煜词的发展,因此历来人们对他的词评价很高,如:

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上者《高唐》《洛神》之流,下者不减《桃叶》《团扇》。[3]

晏叔原工小词。“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不愧六朝宫掖体。[4]

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5]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可谓好色而不淫矣。[6]

晏氏父子仍步伍温、韦,小晏精力尤胜。[7]

字字娉娉袅袅,如揽嫱、施之袂,恨能起莲鸿、苹云,按红牙板、唱和一过。[8]

独《小山词》,直逼花间。[9]

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文忠之右……而措词婉妙,则一时独步。[10]

晏几道词的艺术特征可归为以下四个方面:

(1)具有明确的思恋对象,感情真挚。这与五代宋初词人作品中的泛爱、泛恋不同。晏几道在《小山词自叙》中说自己词作乃回忆与友人沈廉叔、陈君龙家的莲、鸿、苹、云四歌女之间的悲欢离合,他甚至在词中直接写出这些歌女的名字。因此,晏几道的词始终是构建在对过去的温馨回忆和现在的苦闷这样两个感情世界上的。他把对爱情的生死不渝的追求作为人生的精神寄托。

(2)以梦境来写恋情。晏几道因为与恋人不能见面,便常在词中虚构梦境以重温往时爱情的甜蜜,据电子版的《小山词》统计,他在260首的词作中,就有52首59句写到梦。

(3)语淡情深。晏几道往往用平淡的语言、常见的景物来表达不寻常的深情,如《少年游》。

(4)善于融化诗句。如他的《浣溪沙》“户外绿杨春系马,床前红烛夜呼卢”,化用韩翃《赠李翼》“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句,但天衣无缝。《鹧鸪天》“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和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亦极其切意,所以黄庭坚说他的词“多寓以诗人句法”。

可以说,晏几道的词艳而不俗,浅处皆深,将艳词小令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两个层面上发展到了极致。

注释

[1]晏几道:《小山词》卷首,《彊村丛书》本。[2]陈廷焯著,屈兴国校注:《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45页。[3]黄庭坚:《小山词序》,见晏几道《小山词》卷首,《彊村丛书》本。。[4]佚名《雪浪斋日记》,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第408页。[5]王灼:《碧鸡漫志》,见南卓等《羯鼓录·乐府杂录·碧鸡漫志》,第59页。[6]杨万里:《诚斋话》。[7]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见周济等《介存齐论词杂著·復堂词话·蒿庵论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3页。[8]毛晋:《宋六十名家词·小山词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5页。[9]毛晋:《宋六十名家词·小山词跋》,第105页。[10]《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