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至理名言 孝经

孝经《第三章 《孝经》的传授与研究》全文|译文

儒家的经典,开始时只有“六经”,即为《诗》、《书》、《礼》、《易》、《春秋》、《乐》,其中《乐经》散佚,仅保存了《乐记》一篇,并入《礼》中,于是便有“五经”之称,所以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

汉代帝王标榜“以孝治天下”,使得《孝经》和《论语》两部书的地位大大提高。至东汉时,于“五经”之外,增加了《孝经》和《论语》,扩大为“七经”。唐代孔颖达等奉钦命编定《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之后又加入《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于是有“十二经”之称。此时,《孝经》乃正式入“经”。宋代开始,《孟子》由“子”入“经”,这样就形成了儒家经典“十三经”。

《孝经》作为“十三经”中的一部,与其他的儒家经典一样,有它的传承授受的源流。

颜贞献今文《孝经》,孔宅壁中出古文《孝经》,也引起旷日持久的“今古文之争”。

随着《孝经》的广泛流传,千百年来,许多学者甚至不少帝王都对它进行了释义、考辨、阐述、发挥等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本章将就这方面的情况作简要的介绍。

一、先秦至西汉时期《孝经》的传授

从《孝经》的内容上看,它是以曾参求教、孔子授道的问答形式来阐述孝的内涵、类别、功用和意义。《孝经》与曾参的关系最密切,曾子被后代学者认为是首传《孝经》者,或被认为是作《孝经》者。而曾子的弟子、再传弟子也可能是传《孝经》者。

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 —公元前396年),据传曾作《孝经传》(东汉的蔡邕《明堂论》中说:“魏文侯撰《孝经传》”,但《汉书·艺文志》却没有著录)。魏文侯约晚于孔子时代八十年,他曾师事孔子的学生子夏。如果魏文侯确实作过《孝经传》,那么,他的学问所从出,应该是师承子夏的,我们也可据此推知子夏也可能是传《孝经》之一人。

战国时期的荀况,也可能与《孝经》的传承有关。《荀子·子道》中“鲁哀公问于孔子”一节写道:

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这一段与《孝经·谏诤章》的内容及表述大体相同。荀况的《诗》学传自子夏,所以他也有可能从子夏处传承了《孝经》。

《孟子》中有不少关于孝的论述,《孟子》不少文字表述上与《孝经》有相似处,且孟子又是子思的再传弟子,故孟子及其弟子也可能与《孝经》的传承有关。江侠庵编译的《先秦经籍考·孝经考》第五节专论孟子与《孝经》的关系,提到“孟子之书,后儒加有《外篇》四篇,内中一篇曰《说孝经》”。其中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战国后期,《孝经》已经流传较广了,其确证之一,是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撰的《吕氏春秋》一书中,《孝行览》中引有《孝经·天子章》的内容,《察微》中引有《孝经·诸侯章》的内容并标明:“《孝经》曰”。(前文已提及)。

秦始皇焚书时,《孝经》也在毁禁之列。河间人颜芝秘藏了今文(即用隶书书写的)《孝经》。汉惠帝(公元前194至前188年在位)颁布“废挟书之令”以后,颜芝的儿子颜贞取出父亲秘藏的《孝经》献与河间献王,此时距秦王嬴政(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焚书坑儒”仅二三十年。颜贞所献今文《孝经》,是西汉最早的《孝经》版本,凡十八章,与我们今天所见的《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孝经》基本相同。

颜贞献今文《孝经》之后近百年,汉武帝末年(约公元前88年),又有古文(即用先秦时期古篆文写成的)《孝经》被发现。《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孝经》、《论语》,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古文《孝经》等书,为孔子的十一世孙孔安国所得。汉昭帝(公元前86至前74年在位)时,鲁国三老(掌管地方教化的乡官)取古文《孝经》献于朝廷。古文《孝经》共一千八百七十二字,与今文《孝经》不同的约四百多字,其中《庶人章》分为二,《曾子敢问章》分为三,又多出一章,共二十二章。这是汉代出现的另一种《孝经》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