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代帝王对《孝经》的推尊与表章
《孝经》的内容,除了家庭伦理意义上的孝道外,又有政治意义上的孝治。孝治对封建帝王统治具有极大的价值,所以历代帝王都极力推尊《孝经》,并通过各种方式表章之。
汉代是尊崇、表章《孝经》最隆的朝代之一。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对后世影响甚大。《孝经》成为“七经”之一,也始于汉代。近儒简朝亮《读书堂答问》中说:
汉制,《孝经》置博士,此孝文帝时也。其后以《五经》博士统之,凡通《五经》者,皆兼《孝经》也。
由于皇帝的倡导,在汉代,诵习《孝经》的风气很盛。据史籍等记载:帝室皇胄如汉宣帝刘询、汉平帝刘奭、汉广川王刘去、汉沛宪王刘辅等人,都曾拜当时的名师大儒学习《孝经》并且精通之(见洪亮吉《通经表》)。而且,汉代还在民间推广《孝经》。据《汉书·平帝纪》记载:
(平帝元始三年夏)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更崇尚经学,《孝经》还推广到期门、羽林之士。据《后汉书·儒林志》记载:
光武中兴,爱好经术,……建武五年,修起太学。……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亲行其礼,……袒割辟雍之上,尊事三老五更,飨射既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搢绅,环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其后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授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济乎乎!洋乎乎,盛于永平矣!
东汉时还规定:司隶校尉等武官,也须由《孝经》师主监试经(陈澧《东塾读书记》引《续汉书·百官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频,政权更替迅速,但君王们仍然尊崇、表章《孝经》。据古籍记载:
晋穆帝永和十二年二月,帝讲《孝经》;升平元年三月,又讲《孝经》。(虞淳熙《孝经集灵》)
(南齐)武帝永明三年,文惠太子于崇正殿讲《孝经》。( 《南齐书》)
(梁)昭明太子讲《孝经》殿中,中庶子徐勉、祭酒张充执《经》。天监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论语》,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 《梁书》)
(陈)文帝天嘉元年,令沈文阿于东宫讲《孝经》。( 《陈书》)
凡此种种,可见两晋南北朝时尊崇《孝经》的风气盛行于帝室与朝廷。
唐代也是历史上尊崇、表章《孝经》最隆重的朝代之一,自唐高祖开始,就倡导诵习《孝经》。唐太宗时,更是大力推广《孝经》,甚至手下的屯管飞骑武士,也授之以《孝经》,与东汉时的制度相似。据虞淳熙的《孝经集灵》记载: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帝诣国子监释奠,命祭酒孔颖达讲《孝经》。自屯营飞骑,亦授以《经》。二十年,命赵宏智摄司业,为终献,既而就讲,宏智谈《孝经》忠臣孝子之义。
唐玄宗则于天宝二年作《孝经注》成,随后颁行天下,又将《孝经》勒于石碑,第二年,唐玄宗颁布诏书,令全国家家户户都要备藏《孝经》,并加以诵习:
(天宝三年)十二月癸丑……诏天下家藏《孝经》。( 《新唐书·玄宗纪》)
(唐天宝年间)诏天下家藏《孝经》,精勤教习,学校之中,倍加传授,州县官长申勤课焉。( 《唐会要》)
唐代即要求通经者无论通二、三、五经,均应兼通《孝经》(此说见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唐以后各朝也往往通过学校设学、科举出题等制度的设立,鼓励士子学者诵习《孝经》,以扩大影响。如:
宋仁宗嘉祐二年,增设明经试法,凡明两经或三经、五经,各问大义十条,两经通八,三经通六,五经通五,为合格。兼以《论语》、《孝经》、策时务三条。(马端临《文献通考》)
元世祖时,迁都北京城,更立国子学于国城东,而定其制: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王圻《续文献通考》)
清代表章《孝经》也很隆重,除了科举试题中常有增试《孝经》的做法外,清顺治皇帝还撰有《御注孝经》一卷,雍正皇帝时则有《敕撰孝经集注》一卷。
从古至今,注释研究《孝经》的专书约四百多种,而帝王所作的约二十几种,可见历代帝王对《孝经》的重视,远过于其他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