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孝经》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孝道是中华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经》是孝道思想观念的最重要的载体,在历史上,东亚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国家如朝鲜、日本等,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孝经》及其所阐发、宣扬的孝道和孝治的思想观念。
朝鲜与中国相邻,是受中华儒学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孔子思想就随同汉字传入朝鲜。古代朝鲜通用汉字,随着人员交流往来,儒家的经典也陆续传到了朝鲜。
公元一至七世纪,是朝鲜历史上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时期,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三国的统治思想。公元372年,高句丽设置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又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新罗统一朝鲜后,于公元682年设立国学,以《论语》、《孝经》为必修课,并教授其他儒家经典,忠孝思想成为朝鲜一千多年来的教育中心思想。新罗政府还以儒家经典和汉文作为主要的考试科目,来选拔人才、官吏。公元935年,高丽王朝统一朝鲜,继续推行儒学教化,立孔子文宣王庙,扩充国学,实行科举取士,强调“孝为国本”,以忠孝治国。
13世纪末,朱子学传入高丽,高丽名儒安珦出使元大都燕京时,得到新刊的朱熹著作,回国后便在太学讲授朱子学,并以兴学养贤为己任。另一位高丽名儒白颐正往来于高丽和元大都之间,得程朱理学而学之,东还后教授学者,扩大了程朱理学在朝鲜的影响。公元1392年,李成桂建立的李氏王朝取代了高丽,改国号为“朝鲜”。由于李氏尊崇儒学,以程朱理学为中心的新儒学遂支配了朝鲜的政治、学术、教育和社会价值观达五百年之久。李朝时代,朝鲜政府积极发展儒学教育,国家设成均馆,郡县置乡校。朝鲜学者根据本国情况,用汉文、朝鲜文和图画编写了《三纲行实图》、《孝行录》、《五礼仪》等各种儒学教材,使性理学说和忠孝节义的观念普及到广大民众中去,形成了朝鲜的社会道德规范。
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也深受儒学的影响。
中国与日本的正式交往始于汉代,此时中国的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公元285年,先于日本同中国交往的朝鲜百济国学者王仁,携带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去日本,任日本皇子师,这是儒学传入日本之始。儒学的传入促进了日本文教事业的发展,日本早期的学校——学问所,向王子、太臣们传授儒家的经典,其中就有《孝经》。公元513年,日本开始设“五经”之学。七世纪初,在圣德太子的倡导下,儒学在日本进一步发展,公元604年,圣德太子订宪法十七条,多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如树立忠孝观念,“和为贵”等。公元646年,颁布大化革新诏令,公元701年,又制定大宝令,其内容大多以儒家经典为依据。大宝令规定,大学和国学以《周易》、《尚书》、《三礼》、《左传》、《孝经》、《论语》等教授学者,每年春秋两次对孔子举行释奠之礼。日本还不断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学成后回日本传授儒学知识,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宋代的程朱理学于十三世纪初传入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奉儒学为圣教,将朱子学作为官学,儒学遂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一定程度地渗透于日本民众的行为、观念、习俗、信仰、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结构之中,其中,孝的观念也影响颇深。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开始变法维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但由于儒学在日本影响深远,已溶入日本传统文化之中,明治天皇并未对儒学采取全盘否定的做法,而是将儒学与日本神道思想熔为一体,孝道思想还得到了发展。明治天皇在关于教育的敕语中,要求“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妇主和,朋友有信”,以儒家伦理作为教育的思想指导,而“孝道”在近代日本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