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至理名言 孝经

孝经《今古文《孝经》的传授》全文|译文

二、今古文《孝经》的传授

颜贞献今文《孝经》后,就有不少学者传承之,《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有名家。”汉文帝(公元前179至前157年在位)时,《论语》、《孝经》皆置博士,为今文博士。

汉成帝(公元前32至前6年在位)时,刘向检校书籍,把今、古文《孝经》进行比较,删除了古文《孝经》中文字繁惑之处,定经文为十八章,基本上以今文本为准。东汉经学家马融、郑众并传之。

今文《孝经》的传习、研究,以东汉经学家郑玄为较早的大家。郑玄(公元127至200年),字康成,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郑玄遍注群经,大都以古文经说为主,但他注《孝经》则以今文为底本,后世称其《孝经注》为“郑注”(清代学者阮福则考定:郑玄注《孝经》未成,其孙郑小同续成之,说见《孝经义疏补》)。

东汉之后的大部分学者研究《孝经》,都取今文本并信从“郑注”。西晋时期,《孝经》和《论语》共立“郑氏博士”一人,这是官方对“郑注”的肯定。南北朝时期,“郑注”在北方盛行,研习《孝经》的北方学者有李炫、乐逊等,都属于郑玄学派;研习《孝经》的南方学者有王规、张玑、顾越、荀昹等,荀昹认为“郑注”为优,范蔚宗、王俭等人也信从。可以说,今文《孝经》及“郑注”在后世的传习研究中基本上占主流地位,直至隋、唐时期。到清代时,学者又钩沉索隐,复现“郑注”。

至于古文《孝经》的传习,则几经波折。

东汉时期,许冲为其父许慎献《说文解字》一书给皇帝,在上书中曾提到:

慎又学《孝经》孔氏古文说。古文《孝经》者,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建武时,给事中议郎卫宏所校,皆口传,官无其说,谨撰具一篇并上。

可知许慎曾传习古文《孝经》。后来的古文《孝经》传习者,大多称源于孔安国的《孝经传》即“孔传”。孔安国曾作《孝经传》的说法,首见于三国后期魏晋的经学家王肃的《孔子家语后序》。王肃(公元195至256年),字子雍,也曾遍注群经。他不喜郑玄之学,与郑氏学派对立,人称“王学”。考《汉书·艺文志》,其中仅提到孔安国得古文《孝经》,并无孔安国作《孝经传》之说,许冲上皇帝书里也没有提到孔安国作《传》,所以后儒多有怀疑王肃说法者。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齐、梁以今文《孝经》的“郑注”与古文《孝经》的“孔传”并立学官,可见当时已有伪作的孔安国《古文孝经传》出现和流传了。伪“孔传”可能就出自王肃等人之手。

梁朝后期,在战乱中,古文本《孝经》及伪“孔传”都佚亡了。到了隋朝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秘书学生王逸托言说在长安城里寻访得到了古文《孝经》及“孔传”,将它们献给著作郎王邵,后来又为河间人刘炫得到。刘炫作《古文孝经稽疑》一篇,叙其得失经过,又作义疏,授徒讲学,影响扩大后闻于朝廷,朝廷遂令古文“孔传”与今文“郑注”共立学官。但当时的学者就多有异议,认为古文《孝经》与“孔传”是赝品。《隋书·经籍志》也说:“古文《孝经》一卷,孔安国传,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本。”按:齐梁时的“孔传”即疑为伪作,刘炫所得者更可能是伪中之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