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 卢苇菁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原文作者】:岑参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与一般送别诗不同的是,诗人用了大量笔墨铺陈西北边塞的大雪奇寒,以白雪为背景来述写边塞将士特有的离情别思,因而,它同时又是一首奇妙的咏雪诗。
大概地说来,这首诗可以分这样两段来欣赏。第一段从开头到“愁云惨淡万里凝”止,大力铺写边地雪大风冷的奇丽风貌;从“中军置酒饮归客”至末尾,主要叙述雪天送客的情景。
雪,经常是伴随着风而来的。因此诗人先从写风落笔:塞外的北风,竟是如此之大,将地上丛丛的白草都吹折了,枯枝断叶被席卷而去。算起来还只是八月呢,在中原,正是炎炎夏日,然而在这西北边地,竟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了。语气中透露出来自中原的诗人的几分惊异好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一夜大雪之后突然呈现的这个银妆素裹的洁白世界,使诗人惊呆了,不禁生出一个奇异的联想:那堆满枝头、莹光耀人的皑皑积雪,该不是被一夜春风吹绽的梨花吧,它们花团锦簇,压枝欲低,那么美丽动人!诗人以南国常见的梨花盛开之景比拟北疆洁白晶莹的雪后景致,既清新又奇特,在诗人眼里,这冰天雪地仿佛并不可畏,反而给人以一种春天般的气息。
当然,北疆的大雪毕竟是异常寒冷的。下面四句,诗人的视线随着雪片的吹入幕帐转到了户内,极写雪天的寒冷:漫天飘洒的大雪,穿过帘子,落在帷幕上慢慢融化开来,帐篷里真是冷得够呛!将士们穿起狐裘(狐皮大衣)尚不觉暖,裹上锦衾(用锦缎制成的大被)仍然觉得太单薄了。体健力大的将军们,冻得拉不开角弓,最爱披甲带盔的都护(镇守边疆的长官),眼下也因它们太冷而难以着身。这四句,主要通过将士们的切身感受,来刻划白雪的奇寒难当。
“瀚海阑干百丈冰”两句,场景再次转到户外。瀚海,即沙漠。阑干,纵横的样子。两句大意是说:茫茫沙漠,冰封雪覆,天空中满是密布的层云,暗淡无光。这里,诗人以大笔勾画茫茫平沙冰天雪地的壮阔情景,气势磅礴。同时,为下文送别友人造成了特定的惜别气氛。
中军,这里指主帅所居的营帐。这两句是说,将军们在营帐里摆下宴席,置酒作乐,送别客人。胡琴、琵琶和羌笛,都是边地才有的乐器。饮酒送客配上这些以异域乐器演奏的乐曲,自然就渲染出边地特有的风情来。而即将回到京城长安的客人,以后将不大可能再常听这类乐曲了,这里又暗暗露出一丝惜别之情。
酒罢乐停,该是分别的时候了。下面六句的大意是说:主客走出帐幕,但见漫天大雪蔽空而下,辕门外那面鲜艳的红旗,早已被冰雪冻住了,尽管大风在猛烈地牵扯它,它也不曾翻动一下。在轮台东门,主客依依道别。天山山道,铺满白雪,客人骑上马,在山路上渐行渐远,人影越来越小,转过山峰,慢慢消失了。雪地上,只留下一行尚未被大雪盖住的马蹄印。诗到这里嘎然而止,然而我们却仿佛看到,诗人仍然伫立在雪地上,向着客人远去的方向引颈远眺。久久沉浸在惜别的情感中。
岑参是唐代最擅长描写边塞生活、边地风光的诗人。他的边塞诗,往往想像奇异,意境瑰丽,感情激越。上面这首诗是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