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至理名言 孙子

孙子兵法·主题篇·现象本质

《孙子兵法·主题篇·现象本质》鉴赏

〔行军〕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鉴赏】根据认识论的原理,凭感官的直觉所得到的认识,不过是一些片面的、表面的现象。这些零星的现象,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真实情况。仅凭感官直觉,如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鼻嗅,所得到一些现象的材料,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毛泽东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实践论》)这样,认识就深化了,由只知事物的表面现象逐渐深入事物真正的本质。

孙子在观察军事战争的过程中,认识到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区别,也懂得认识有待于深化的道理。他在《行军》篇中,列举了三十多个由表面现象探索真实本质的例子。他说: 敌军离我很近而仍安静,是倚仗它有险要地形;敌军离我很远而进行挑战,是企图诱我前进;敌军不居险要而居平地,因为对它有利。众树摇动,是敌军来袭;草丛中有许多遮蔽物,是敌人布下疑阵。鸟儿飞起,是下面有伏兵;走兽受惊奔跑,是敌人大举来袭。飞尘高而尖的,是敌人战车驰来;飞尘低而广的,是敌人步兵开来。人员分散而成通达条形,是敌人在打柴;人员少而往来走动,是敌人察看地形,准备设营。敌方使者言辞卑谦而暗地又加紧备战的,是要向我进攻;敌方使者言词强硬而军队又进逼者,是准备撤退。敌战车先出而居于侧翼,是布阵准备作战;敌方事先没有约定而突然来请求议和,是有阴谋。敌方奔走而陈兵车,是期求交战;敌军半进半退,是引诱我。敌人倚杖而立,是饥饿缺粮;敌兵打水急于先饮,是干渴缺水;敌人见利而不进,是疲劳过度。敌营有飞鸟停集,是空虚无人;敌营夜间有人惊呼,是军心恐惧。敌营纷扰,是将帅无威;旌旗摇动,是军队混乱;敌吏易怒,是因为困倦。敌人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收起炊具,不回营寨,是“穷寇”。敌兵聚集一起低声议论,是将领不得众心。敌人频繁行赏,是窘迫无奈;频繁惩罚,是陷入困境。将帅先对士卒凶暴后又畏惧众兵,是太不精明。敌人派使者来和谈,是想休兵息战。敌军怒而前来,但久不交战,又不离去,必须谨慎观察其企图。孙子所举这些由现象探本质的事例,有许多是非常有趣、耐人寻味的。

从历史记载来看,孙子所举那么多由现象探本质的事例,应该都是战争经验的总结。如公元前615年,秦国伐晋,因久战不胜,决定退兵。于是,秦派使者于夜间告诫晋师说:“军队都不肯罢休,明日再行决战。”晋臾骈看出秦军的真实意图,说:“秦使者目动而言肆,是惧怕我,将要逃遁了。”果然,“秦师夜遁”(《左传·文公十二年》)孙子说:“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正是从这样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齐师被鲁击溃,但不知其是否真乱。待鲁曹刿登高而望,看到齐师旗帜歪倒,才下令追逐。曹刿事后说:“吾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庄公十年》)孙子说:“旌旗动者,乱也。”也显然是从这样的历史战例中得到的启示。

把由感官侦察所得敌情材料,进行思考和判断,以认识敌人的真实动向和企图,春秋时代已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公元前555年10月,晋与鲁等国伐齐,齐师在平阴城(今山东平阴县东北)守御。齐君登山瞭望,畏晋师之众,即离城而归。接着,齐军也撤离平阴城。这时,晋师旷从观察得的迹象判断敌情说:“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逃走)。”邢伯亦谓:“有班马(即还马)之声,齐师其遁。”叔向又告诉晋君:“城上有乌,齐师其遁。”(《左传·襄公十八年》)晋国的师旷、邢伯、叔向从鸟声、马声、乌迹这些不同的感觉材料中,共同得出“齐师其遁”的结论。这说明他们在以表象探索真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孙子所列举的一些以鸟兽的动态探得敌军实况的例子,即在此基础上提炼而成。同年12月,诸侯之师在齐境烧杀抢掠,齐君十分害怕。太子光与大夫郭荣对齐君说:“师速而疾略也,将退矣,君何惧焉?”他们从诸侯之师行动迅速和略取财物的表象中,看到其“将退”的本质。果然,次年春天,诸侯之师撤退还归。孙子论列的许多由表象探索本质的实例,即是吸取了历史上这一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大量的归纳梳理工作,并加以创造性总结的结果。

孙子归纳的众多事例,告诉人们一条真理: 依靠感官观察得的表面现象是肤浅的,不可靠的,要正确认识敌情,必须经过思考,对表象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弄清其真实本质。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论述战争的情报工作时,也有类似的议论。他说:“战争中得到的情报,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相当不确实的。这就要求军官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对事物和人的认识和判断才能得到。”(《战争论》第一卷)他认为,对于战争情报,必须作一番辨别工作,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东西。这与孙子对战争现象进行辨别而得知本质,其认识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