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名句】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注释】

选自宋·苏轼《放鹤亭记》。放鹤亭,座落在徐州城南的云龙山上。

际天:连天,接天。

晦明:黑暗明亮。

百变:千百种景色变化。

【赏析】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十一月,苏轼任徐州知州。云龙山人张天骥在草堂被淹损后,修建了放鹤亭,苏轼应其所请,为之作《放鹤亭记》。文章记述了山人修放鹤亭和放鹤娱情的事迹,描写了自己与山人在亭中共饮的欢乐,并引用战国时期卫懿公好鹤而亡国的故事,衬托像山人这样的隐逸者,拿它做游玩之物,却有益无害,其乐泱泱,强调了“南面之君”难以享受到的隐逸乐趣。文中,山中春夏景色的描写十分优美迷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意思说:春夏之交,草木铺延到天边,秋冬雪天的晚上,大地沐浴在银色的月光之下。云龙山的景色,在风雨晦明中,呈现出了千变万化的姿态。

盛唐山水诗人王维,兼擅绘画,苏轼赞赏他的诗是“诗中有画”,赞赏他的画是“画中有诗”,对其推崇备至。苏轼本人也是散文、诗、词、书法、绘画各门艺术兼擅的名家,所以他的许多优秀散文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也是充分发挥了他的绘画才情,写得诗情浓浓,画意浓浓。同样,《放鹤亭记》也是一篇诗情画意浓郁的作品。

本句描绘自然景物:“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无论色彩、近景、远景,还是空间、上下,均历历在目:你看,春夏之绿草绿树,远接天边,秋冬之白雪月光,千里辉映,都有具体鲜明的形象,像一轴画一般展现在我们眼前,清晰可见。

此外,作者撰的“放鹤”、“招鹤”歌诗,歌辞清旷,意绪飘忽,诗意浓,画意更浓。不仅二鹤之一招一式皆可成画,即如山人之一举一动—“升高而望”、放鹤招鹤、“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等,以及“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等自然景物,皆能涉笔成画。画中有山有水,有人有物,有动有静。人们从二鹤无拘无束、翩翩飞掠的姿态中,能看到山人逍遥自在、悠然闲适的风神仪态,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