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名句】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注释】

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情、理:互文见义,指蕴藏在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及对事物的认识见解。

言、文:同义,指诗文作品。

形:指表现于外在的文学样式。

【赏析】

这是南朝梁刘勰关于诗文作品表现情志的观点。他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体性》中说: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意思说:感情有了激荡,自然要用语言表达;思想有了活动,自然要体现为文章。作家的感情由内而外逐渐显现,形成与内容相一致风格、形式。刘勰认为,作家内在的感情有所激动,用言辞表达出来,写成诗文作品,便形成外在的文学样式。他在《文心雕龙·知音》篇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也是这个意思。刘勰主张诗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他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情采》)换言之,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起主导作用。

汉代的《毛诗序》曾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之说,刘勰的思想即本于《毛诗序》的这一观点,但作了新的发展。刘勰以情、理来界说“志”,认为诗文是诗人情、理的表现,情、理和言、辞的关系是“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的关系。因此,在诗文创作中,作家的内心世界由隐蔽而趋向显露,形成可供人欣赏理解的文学作品。同时由于作家的情志必然影响作品风格,因内而符外,所以作品的风格也必然体现诗人的个性。反之,读者鉴赏作品时,则需要“披文以入情”,通过反复阅读、研究诗文作品,“沿波讨源”,去理解作家内心的情感。

由此可以看出,刘勰“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的观点,究其源,是对《毛诗序》“诗言志”说的运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