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注释】
选自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
人人、家家:指当时闻名的诸才子,如王粲、陈琳、徐斡、刘桢等人。
灵蛇之珠:传说隋侯见大蛇受伤,用药敷救,后大蛇从江中衔来一颗大宝珠报答(见《淮南子·览冥训》注)。
荆山之玉:即“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璞玉,先献给厉王,厉王不识其玉,以欺君之罪断其一足。他又献给武王,武王亦不识其玉,又以欺君之罪断其另一足。卞和于是抱玉痛哭于荆山,后来文王得到这块璞玉,才知是真正的宝玉(见《韩非子·和氏》)。
【赏析】
曹植写给杨德祖(杨修)的这封书信,目的是嘱托杨修对自己所作的辞赋进行刊削点定,同时兼论了当代才人创作的优劣得失。由于曹氏父子雅爱辞章,奖励文学,采取一系列措施网络人才,因此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文学之士。曹植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创作成绩,赞誉说:
“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意思是:人人都以为自己手中握有灵蛇之珠,家家都认为自己抱有荆山的宝玉。
这里,曹植用“灵蛇之珠”和“荆山之玉”比喻非凡的才能和杰出的文学才华。汉末建安年间,俊才云蒸,诗人辈出,涌现出了王粲、陈琳、徐干、刘桢、应玚、杨修等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生活在汉末动乱年代,怀抱救时济世的理想,广泛接触动乱的社会现实,因而创作上继承《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发扬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一方面深刻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流露出忧国之思和“拯世济物”的宏愿,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文学风格。后人将之称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上述诸子之中,以王粲、刘桢的文学成就最高,特别是王粲,尤为卓特,南朝梁刘勰曾给予他很高评价,誉之为“七子之冠冕”。
曹植自己也是这群文学之士中非常优秀的一员,有“建安之杰”的美誉。所以,曹植以称赏的口吻,盛赞王、陈、徐、刘、应、杨等人,各有擅长,享誉一方。他们个个都以手“握灵蛇之珠”、怀“抱荆山之玉”的高度自信,并驾齐驱,齐集魏都邺城之下,形成了当时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的文学繁荣景况。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对此评价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的确,建安文学表现出来的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情调慷慨悲凉,语言清新刚健的风格,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