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主题篇·自然和谐论
〔原道训〕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①,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故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此之谓天解②。
〔天文训〕道曰规始于一③,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④。
〔时则训〕春行夏令,泄⑤;行秋令,水;行冬令,肃。夏行春令,风;行秋令,芜;行冬令,格⑥。秋行夏令,华;行春令,荣;行冬令,耗⑦。冬行春令,泄;行夏令,旱;行秋令,雾。
〔览冥训〕至阴飂飂,至阳赫赫⑧,两者交接成和而万物生焉。众雄而无雌,又何化之所能造乎⑨?
以智为治者,难以持国,唯通于太和而持自然之应者,为能有之。
〔本经训〕至人之治也,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⑩,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⑪;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⑫,憺然无欲而民自朴;无禨祥而民不夭⑬,不忿争而养足;兼包海内,泽及后世,不知为之者谁何。
古者圣人在上,政教平,仁爱洽;上下同心,君臣辑睦;衣食有余,家给人足;父慈子孝,兄良弟顺;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天下和洽,人得其愿。夫人相乐,无所发贶⑭,故圣人为之作乐以和节之。
〔齐俗训〕天地之所覆载,日月之所照誋⑮,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
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则易⑯,易而忘本,合于若性。故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濊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唯圣人能遗物而反己。
治世之体易守也⑰,其事易为也,其礼易行也,其责易偿也⑱。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是以士无遗行,农无废功,工无苦事⑲,商无折货,各安其性,不得相干⑳。
〔氾论训〕天地之气,莫大于和㉑。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故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
夫蛰虫鹊巢,皆向天一者㉒,至和在焉尔!帝者诚能包禀道㉓,合至和,则禽兽草木莫不被其泽矣,而况兆民乎!
〔泰族训〕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为也,不可以筋力致也。天地所包,阴阳所呕㉔,雨露所濡,化生万物㉕;瑶碧玉珠,翡翠玳瑁㉖,文彩明朗,润泽若濡,摩而不玩㉗,久而不渝,奚仲不能旅㉘,鲁般不能造㉙: 此之谓大巧。
天地四时,非生万物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之;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涤荡之㉚。故因则大㉛,化则细矣㉜。禹凿龙门,辟伊阙,决江浚河㉝,东注之海,因水之流也。后稷垦草发菑㉞,粪土树谷,使五种各得其宜,因地之势也。汤武革车三百乘㉟,甲卒三千人,讨暴乱,制夏商㊱,因民之欲也。故能因则无敌于天下矣。夫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
〔注释〕 ① 偃: 停息。 ② 解: 知晓。 ③ 曰规: 《宋书·律志》作“道始于一”,故王念孙认为“曰规”为衍文。 ④ 见《老子·四十二章》。 ⑤ 泄: 指气发泄失散。 ⑥ 格: 王引之认为“格”读为“落”,“格”字从木各声,古读如“各”。“格”与“落”声相近,字相通。 ⑦ 耗: 零落。 ⑧ 飂飂: 寒气逼人的样子。赫赫: 炎热逼人的样子。 ⑨ 化: 化育。造: 生成。 ⑩ 体: 依照的意思。 ⑪ 缘: 循。 ⑫ 洞然: 浑然。 ⑬ 禨祥: 求神祈福的活动。 ⑭ 贶: 赐予。发贶: 抒发表达。 ⑮ 照誋: 照耀。 ⑯ 湛: 浸泡。 ⑰ 体: 王念孙认为“体”当为“职”。《群书治要》也引“体”作“职”。 ⑱ 责:“债”的古字。 ⑲ 遗行: 失检的行为。苦: 粗劣。 ⑳ 折货: 亏损的生意。干: 干犯、冒犯。 ㉑ 大: 珍贵。和: 中和之气。 ㉒ 天一: 杨树达认为“天一”疑当作“太一”。 ㉓ 禀: 受。 ㉔ 呕: 化育、抚育。 ㉕ 化生万物: 王念孙认为本作“雨露所濡,以生万殊”。 ㉖ 王念孙认为“瑶碧玉珠”本在“翡翠玳瑁”之下。 ㉗ 玩: 通“刓”,缺损、磨损。 ㉘ 奚仲: 夏代的车正,车的发明者。旅: 俞樾疑“放”字之误,模仿,仿效。金其源认为“旅”,施也,谓奚仲不能施工也。 ㉙ 鲁般: 鲁班,春秋时鲁国的巧匠。 ㉚ 拊循: 依循、依从。 ㉛ 因: 顺因,这里指遵循规律。 ㉜ 化: 王念孙认为“化”当作“作”。向宗鲁认为“化”可读“为”(伪)。“作”和“为”均指人为。 ㉝ 浚: 疏通河道。 ㉞ 垦草: 开垦地。菑: 初耕的田地,泛指荒地。 ㉟ 革车: 兵车。 ㊱ 制: 是指汤制夏桀、武王制纣王。
【鉴赏】“自然”与“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中一对非常独特的理念。“自然”也即自己而然,指的是事物未受外在强力破坏,单纯遵循内在于事物自身之中的天然的规律性而发生、发展的一种状态;“和谐”则是指在“自然”的前提条件之下,事物之间本身就能天然地达至一种良好的秩序、动态的平衡。在古代先哲、尤其是道家学者那里,“自然和谐”的理念受到了极力地推崇。如道家创始人老子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自然”被认为是高于“人”、“地”、“天”、“道”的一个最高理念。所谓理念,也即一种有着明确指向和内涵的理想。陈鼓应和白奚先生曾对老子的这一理想作了以下非常中肯的解读:“在老子看来,宇宙是一个和谐的、平衡的整体,这种和谐、平衡的状态,是通过构成这个宇宙的万事万物自身不受外界强力干扰的存在与发展而达成和维持的。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在不受外界强力干扰的情况下,通常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都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整个宇宙就在万物的最佳状态和良好关系中达到了和谐与平衡,发挥出最大的功能。”(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
《淮南子》作为西汉时期的“新道家”,无疑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上述思想理念。如《泰族训》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天地所包,阴阳所呕,雨露所濡,化生万物;瑶碧玉珠,翡翠玳瑁,文彩明朗,润泽若濡,摩而不玩,久而不渝,奚仲不能旅,鲁般不能造: 此之谓大巧。”天地阴阳雨露化育滋润着万物,因此才有了万物生机勃勃的存在;奚仲、鲁班等能工巧匠再怎么有智巧,终究是无法与天地的“大巧”媲美的。天地化育万物,不仅使万物天然地即具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内在品质,而且还使万物之间并行不悖、和谐相处,从而出现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恰如《氾论训》所言:“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
正是因为看到万物天然地即具有一种良善的合理性与有序性在其中,所以《淮南子》强调人应当时时处处注意循顺天地万物之本性,由自然无为的处世态度而达至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良善情势。如《原道训》说道:“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所谓自然无为,也就是不逞私智而妄为,一切要循顺事物的本性而为。
然而,人区别于他物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人有自由意志,并且人的自由意志往往会导致人封闭在自己的意欲之中,以自己的私智私欲为出发点来行事,从而忘记了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各种特性,以致由于自己的恣意妄为而对事物的自然发展造成各种破坏。在《淮南子》看来,人如果不顾事物的自然发展而恣意妄为的话,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如《时则训》所说:“春行夏令,泄;行秋令,水;行冬令,肃。夏行春令,风;行秋令,芜;行冬令,格。秋行夏令,华;行春令,荣;行冬令,耗。冬行春令,泄;行夏令,旱;行秋令,雾。”违背事物自然发展的本性,最终必然导致各种不和谐的灾难性后果。
那么,如何才能控制好人的自由意志,避免人们因唯我独尊而诱发的各种矛盾呢?《淮南子》给出的药方是修养身心、调其性情。在《淮南子》看来,“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则易,易而忘本,合于若性。故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濊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唯圣人能遗物而反己。”人像其他事物一样,本来出生之时也是无知无欲、天真无邪的,只是由于在社会这个大染缸被各种不好的庸俗之风所熏染,以至于使自然无邪的本性遭到了破坏,使人变得越来越唯我独尊,陷溺于一己的私智私欲之中而无法自拔。因此,要想回复到天真无邪的本性,只有修养身心、调节性情,其目的即是要去除内心所沾染的各种邪气,最终达到“静而体德,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的境界。
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与迅猛增长,人的欲望也随之无限膨胀,今天,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一个以“经济—资本”——“利”——为中心的时代,人类自身的欲望与利益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天地万物仅仅沦为服务于人类自身欲望的一种工具或客观对象;于是,“自然”与“和谐”不再为人们所重视,或者仅仅在“人造自然”、“人造和谐”的意义上被理解。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形容依然是对现代社会最好的描述:“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之所以说现时代是最美好的时代、智慧的年头,是因为现时代是人类智慧得到最充分张扬的时期,一切都在依着人类的智慧被安排;而之所以说现时代是最糟糕的时代、愚昧的年头,亦是因为现时代是人类私智私欲得到最充分张扬的时期,天地万物的自然和谐遭到人类空前的破坏,一切都在依着人类的私智私欲而被矫揉造作。
《老子》、《淮南子》的作者还处于人类智慧刚刚开启的初期,但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人类智慧可能对世界带来的各种破坏性影响,因而以“自然和谐”作为自己思想体系中的一项重要主张,希望以此限制人类智慧的消极面,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人类已经大踏步地“前进”,同时人类的破坏性力量也大规模地得以彰显的时候,《淮南子》具有超时代价值的“自然和谐论”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并以此来检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智慧”。否则,看似“全都在直奔天堂”的我们,最终将灾难性地“全都直奔相反的方向”而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