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俭而好施》原文解读|译文|感想

【原文】

居家俭而好施。

【译注】

勤俭持家,乐善好施。

辑自《黟县三志》卷7《人物志·尚义》。

【感悟】

在家节俭,节省出来的钱用于修书院,施钱、粥、药,济困扶危,急公好义。徽商致富之后多乐为公益,并能于急难中乐于助人。

【故事链接】

歙县商人黄玄赐“慕义如渴,尝值边境告缺军食,诏募民实粟塞下,公慨然输粟二千石给边”,“至于族党邻里,有匾乏者,辄挥金不靳”(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6《黄公玄赐传》)。婺源商人洪胜从外地回乡后,“见祠宇之待葺,祀田之未置也,毅然引为己任”(婺源《敦煌洪氏统宗谱》卷59《福溪雅轩先生传》)。上文提到的舒遵刚,“居家俭而好施,在饶州倡修朱文公书院,倡施钱粥药懳,以救水灾疫患,饶人交利之”(《黟县三志》卷7《人物志·尚义》)。

【延伸阅读】

木雕艺术有别于绘画艺术,它以刀代笔,立足于一个“雕”字。圆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镶嵌雕以及线雕等不同工艺在雕刻过程中会根据不同需求而有所调整。在动工之前,设计者一般会对梁枋、梁架、斗拱、雀替等建筑构件的雕刻进行整体规划,即对它们的造型、构图、工艺以及安装后的视觉效果进行全盘考虑。这是因为它们需雕成后方能安装。例如:徽州古民居为内向结构,木雕大多集中在天井四周,来自头顶上方的那一束像井口一样的天光成为欣赏木雕的唯一光源。受这一条件的限制,必须将上面部分挖深用来雕刻人物的头、手、胸,这种处理可以借助于自上而下的光源突出人物形象,并使整幅画面产生斑驳有致、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俞宏理《中国徽州木雕——人物集》)。在具体创作中,通常先采用阳刻的手法将一块或一组图形雕于同一个平面上,再依据画面的结构以及雕刻材料的具体情况逐渐递增加深层次,使得画面富有变化且整体感很强。造型上,它们借助祥禽瑞兽、戏剧人物等艺术形象烘托出建筑的威严、庄重与华美;工艺上,梁、枋等构件由于承担负重的功能,多以浮雕及线雕工艺为主;而斗拱和雀替等构件除了支撑作用以外,还较为灵活地运用半圆雕、镂空雕、深浮雕等雕刻工艺以展示建筑的丰富性。其他如门楣、隔扇、花板、栏杆等处为细木作,其雕刻工艺风格多样,浮雕、线雕、镂空雕、镶嵌雕等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