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柔寡断,建文帝失国

仁柔寡断,建文帝失国

朱元璋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建立了明朝。做了皇帝后,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不料,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因病去世。于是,朱元璋立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承帝位,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做皇帝时已二十多岁,在中国古代继承帝位的皇帝中,他这个年龄不算小。朱允炆也算得上是聪明能干的人,明朝又处于国势上升时期,按常理说,他应该做个太平天子。可是,他只做了五年皇帝,便被赶下了帝座,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叔父朱棣。原来,他即皇帝位时,他爷爷朱元璋给他留下了一个封建统治者最忌讳的难题:尾大不掉。

原来,朱元璋建国后害怕有人起异心,于是分别封自己的几个儿子做藩王带兵驻守各地,这就形成了这些藩王拥兵自重的现象。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这些藩王倒还安分守己,可朱元璋一死,这些藩王就开始蠢蠢欲动。其中野心最大、实力最大的当属燕王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英勇善战,且有智谋。明朝建国后,受封燕王,驻军在北平(今北京)。

聪明的朱允炆早在做皇太孙时就预料将来各位叔叔是自己的对头,曾和侍读太常卿黄太澄语及此事。做皇帝后,朱允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削夺了除燕王以外其他五个叔叔的爵位、权力。对这些藩王的处理,朱允炆干净利落。唯独对后来夺了他天下的燕王朱棣,小皇帝朱允炆优柔寡断,一误再误,最后自己终于痛失皇帝宝座。

在削藩之初,朱允炆曾和朝臣仔细分析如何削藩。最后采纳黄子澄、齐泰建议,避强就弱,先削夺了其余诸王。而燕王朱棣据地最险要,政治军事经验最丰富,本来就因朱允炆不允许他进京师奔朱元璋之丧而不满,又见其余兄弟被夺藩,自然兔死狐悲,更加警觉且怀异志。于是叔侄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朱允炆用黄、齐二人之计,提升北平军官张(日丙bing)、谢贵官职,密诏二人监视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正月,燕王派使者葛诚到京师述职,朱允炆密问燕王府中动静,葛诚以朱棣心怀异志的实情相告,朱允炆又密嘱葛诚回北平后作为朝廷的内应。葛诚回北平后,朱棣已看出他表情有异,心中动疑。这样,双方矛盾更加明朗,可谓一触即发。

但是,同年二月,朱棣亲自到京师朝见朱允炆,“行皇道入,登陛不拜”。没见到面时,双方仇视提防;见了面,朱允炆反倒仁柔起来。

朱棣觐见,走皇帝专用的道路,又不对新皇下拜,这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当时,有御史官弹劾此事,朱允炆竟轻描淡写地说:“至亲勿问。”户部侍郎卓敬密奏:“燕王智虑绝人,酷类先帝。夫北平者强干之地,金元所由兴也,宜徙封南昌,以绝祸本。”朱允炆竟将这至关重要的奏章藏了下来,第二天对卓敬说:“燕王骨肉至亲,何得及此?”

这次朱棣入朝,时间长达一个月,龙离深渊,虎落平原,这时朱允炆对朱棣或捕或杀,都是一句圣旨的事。然而,小皇帝硬是大谈什么“骨肉之至亲”,以至于朱棣平平安安地回到了北平。同年四月,朱允炆又一次轻易放弃了控制朱棣的最后王牌:将朱棣的世子朱高炽、儿子朱高熙、朱高燧放回了北平。

原来,朱元璋临死遗嘱,要亲王或亲王之子来京服丧三年,这时朱棣准备谋反,以病重要见孩子为借口,向朱允炆请求,允许留在京师的世子和其他两个儿子回北平,朱允炆竟然应允。朱棣见了自己的儿子后,大喜曰:“吾父子复得相聚,天赞我也。”于是决心谋反。

同年七月癸酉(公元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诱杀了朱允炆安在北平的近臣,公开反叛。出兵的理由是:清君侧。说齐泰、黄子澄是奸臣,他要按先帝祖训起兵讨伐奸臣。朱允炆也不敢怠慢,调兵遣将平叛。直至此时,朱允炆还荒唐之极。他对前去平叛的将帅下了一道可笑的圣旨:对朱棣只能活捉不能杀死,以免“负杀叔父之名”。这场叔侄间的较量持续三年,最后以朱允炆战败,朱棣全胜而告终。燕王朱棣终于攻占了京师,做了皇帝,即历史上的明成祖。

仁柔寡断的建文帝朱允炆,乘兵乱逃出了京师,从此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