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好大说者》注释,意译与解说
公孙龙①见赵文王,将以夸事眩之,因为王陈大鹏九万里②、钓连鳌③之说。文王曰:“南海之鳌,吾所未见也;独以吾赵地所有之事报子。寡人之镇阳④,有二小儿,曰东里, 曰左伯, 共戏于渤海之上, 须臾有所谓鹏者, 群翔于水上, 东里遽入海以捕之, 一攫⑤而得, 渤海之深,才及东里之胫⑥。顾何以贮也,于是挽左伯之巾以囊焉⑦。左伯怒, 相与斗之, 久不已。东里之母乃拽东里回。左伯举太行山掷之,误中东里之母,一目昧焉⑧。母以爪⑨剔出, 向西北弹之, 故太行中断, 而所弹之石, 今为恒山⑩也。子亦见之乎?”公孙龙逡巡丧气,揖而退。弟子曰: “嘻, 先生持大说以夸眩人, 宜其困也。”
——《艾子杂说》
【注释】
①公孙龙:战国赵人,字子秉,名家代表,擅长辩论。在这里是作者假托的寓言人物。②大鹏九万里:大鹏鸟,一飞九万里。见《庄子·逍遥游》。③钓连鳌:古代传说渤海东面的五座山,常随波浮动,上帝命十五只鳌顶住才固定下来。后来,龙伯国大人一钓而连得六只鳌。见《列子·汤问》。④镇阳:古地名。⑤攫(jue):本指鸟类用爪疾取,这里指捉获。⑥胫(jing):小腿。⑦囊: 当动词用,装起来的意思。⑧昧 (mei): 昏暗,这里作“瞎”讲。⑨爪: 指甲。⑩恒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
【意译】
公孙龙进见赵文王,想以夸张的言谈来打动他,便向文王滔滔不绝地讲起大鹏展翅、连钓六鳌之类的故事。文王听了,讥讽地说道:“您说的南海巨鳌,我从没见过,请让我为您讲讲我们赵国的一件事吧。在我的属地镇阳,有两个小孩,一个名叫东里,一个名叫左伯。一天。他们来到渤海边玩耍,刚玩了一会儿,忽然一群大鹏飞来,在海面上翱翔。东里急忙纵身下海去捉,伸手就逮住了一只。渤海那么深,水却才淹到他的小腿。东里回头寻找装鹏的东西,顺手扯过左伯的头巾包起来。左伯大怒,和东里扭打起来,很久不肯罢手。东里的母亲便用力把东里拖回去,左伯仍不罢休,抓起太行山打去,误中了东里的母亲,把她的一只眼睛弄瞎了。东里的母亲用手指甲把石头从眼窝里抠出来向西北方弹去,所以太行山从中断开了,弹出的那块石头,就是现在的恒山。先生想必也见过吧!”公孙龙听了坐立不安,垂头丧气,慌忙作了一揖,溜走了。他的弟子嘲笑说:“嘻嘻,先生一向喜欢夸夸其谈,炫耀于人,这回活该受窘。”
【解说】
俗话说:“半瓶子水晃荡”,越是学问浅薄的人,就越是喜欢夸夸其谈,炫耀自己的那一点点知识。公孙龙原以为大鹏一飞九万里、巨人一钓连得六鳌这些神奇的故事,会惊得赵文王气都透不过来;不料赵文王用东里左伯之说,掀起更大的浪头,把他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而去。所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聪明、有知识有学问,人人向而往之、追而求之,因此,每每会诱发出人的一种陋习:好说大话,好夸耀于人。十六世纪的欧洲,甚至把这种热衷于争论不休的自我炫耀视为学问高深,而将这恶习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知道几个故事,懂得一点“天、地、人、物”,毕竟与真才实学是两码事,公孙龙把荒诞无稽的东西当作夸耀的资本,最终只能落得个贻笑大方的结果。
【相关名言】
“不事卖弄,做无名英雄,在我看来确乎是更值得称道的。”(西塞罗语)此话出自世上最好夸耀的人之口。
——法国·蒙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