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郢书燕说》注释,意译与解说

《韩非·郢书燕说》注释,意译与解说

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西北。②燕:古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建都蓟,即今北京西南。

【意译】

郢城有个人给燕相国写信,因是夜里,灯光不亮,就对旁边拿烛的人说:“举烛。”嘴里说着手下就错把这两个字写进了信里。“举烛”两字,本来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燕相国接到信后理解道:“举烛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提拔贤能的人委以重任。”燕相国把这个意思告诉了燕王,燕王非常高兴地照办了,燕国因此而得到了治理。国家是治好了,但并不是信上的原意。

【解说】

郢人误书“举烛”,而燕相国凭主观加以解释,虽然因此而使国家得治,但这只是偶然的,并非必然,所以韩非子在讲这个故事后感慨地说:“今世学者,多似此类。”对于概念的理解,必须从概念的实际出发,不能单纯从主观愿望出发,离开实际去理解概念并不是科学的态度,那么,怎样从实际出发去理解概念呢?一是要注意表现概念的上下文意,氛围,乃至于语调,力避歧义;二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这个背景,包括概念运用者所处的社会的和自然的环境, 以及语言环境。燕相之所以会对“举烛”作出这种主观的解释,就是没有“求实”的科学态度。即使他的解释结果有利于治国,也只是一种侥幸, 不足为训。

【相关名言】

你应该小心一切假知识, 它比无知更危险。

——英国·肖伯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