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与勤奋》寓言赏析

《毅力与勤奋》寓言赏析

太行山与王屋山这两座高山,占地各有七百余里,高也有万仞。这两山原本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边。在山北住着一户人家,家主是个老翁,今年九十岁了,因为脾气很倔,有点认死理,认识他的人都管他叫愚公。

愚公一家因为住在山北,出门就是大山,极为不便。从山北到山南,要兜一个大圈子,而愚公家时常要去山南买些东西,老是这样就极为不便。愚公每天坐在家门口看着大山,想着心事。有一天,他忽然一拍腿,站了起来,叫拢全家人说:“来,今天大家一块儿商量个事。”

愚公家人丁并不旺,一个儿子外加一个孙子,就是祖孙三代了。几个人凑拢来想听听愚公要说什么话,愚公等大家坐下来,指着门口的大山道:“你们说,门口有这两座大山,是不是很不方便?”

愚公的儿子皱起眉头,道:“是啊。我要去山南,明明也就隔了几里地,却要走几百里才能绕过去,太不方便了。”

愚公道:“隔着这两座山,就是一片平原了。我想了好多天,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以后就可以直接到山南去。”

孙子年纪还小,想得也多,道:“爷爷,您是想出了飞的办法么?”山很高,爬山而过,比绕山而行更不方便。想直接到山南,只有飞过去了。

愚公斥道:“飞什么飞,人又不是披毛带羽,怎么能飞?”孙子被爷爷骂了一句,有点讪讪地道:“那能有什么法子?”愚公笑了笑,道:“可以开一条路啊。”“开路?”儿子很吃惊。但他一向遵守孝道,老父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敢多嘴。愚公很是兴奋,指着那两座大山道:“太行王屋二山挡在面前,假如我们把山挖平,从中开出一条路来,可以直抵豫州以南,一直到达汉水南岸。以后出门就是坦途,大家说好不好?”

儿子对父亲没有二话,孙子被骂了一句,更没有说法了,于是提议全票通过。这时愚公的妻子看不下去了,走了过来。愚公的妻子名叫“献疑”,七十年前嫁给愚公时,就是个很有主见的人。成婚后,愚公虽然老是摆出家主的架子,但老妻仍然时不时要和他抬杠。听愚公这样说,就过来道:“老头子,你也太异想天开了。”

愚公的脾气是很倔的,被老妻这样说了一句,大不乐意,道:“什么叫异想天开了?你怎么知道不行?”

老妻道:“老头子,你已风烛残年,还尽出这些主意。前些年你说要把门面那座魁父山削平,可以多出几亩良田,可干到现在,魁父山动也不动。就凭你这把老骨头,又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再说,你挖是挖了,可挖下来的土石该堆到什么地方去?这儿能开的地都已经开成田了,你要一堆,大家都要没得吃。”

这时孙子忽然道:“这个好办,我听说渤海边上有座隐土山,就靠着海。只消把挖下来的土石抬上隐土山,从山上往下一倒,就全部倾倒在海里了,不用花什么力气。”

孙子是故意说挖苦话,渤海边的隐土山离这里有千里之遥,只要想想这事也是不可能的。哪知愚公一拍桌子,叫道:“孙子这话说得实在!就这么办了,大家马上就干,挖下来的土石抬到隐土山去倒掉。”

主意已定,也只好干起来了。三个人挑着担子开始挖山,挖下来的土石再挑到隐土山去倒掉。愚公家隔壁有一个姓京城的寡妇,家里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孤儿,看到他们干活,也蹦蹦跳跳去帮忙。只是说说容易,真要做起来可不容易。从愚公家到渤海实在太远了,挑着一担土石去,今年冬天出发,一直要到明年夏天才能回来。只是愚公既然认准了这个理,就埋着头拼命干下去了。

这一天愚公挑着土石和儿子孙子走在路上,经过了河曲一带。这时有个老头子正在门前晒太阳。这个老头子从小脑袋瓜子就很灵,所以旁人都叫他智叟。智叟看见三个人挑着一担土石走过,他大为吃惊,叫住愚公道:“老哥,你们要去哪儿?”

愚公放下担子,道:“老弟,我们是要去渤海边的隐土山。”智叟更吃了一惊,道:“要去隐土山?那地方可远,你们挑一担土石去做什么?这是什么宝贝么?”愚公道:“不是,这是要去倒掉了。”智叟莫名其妙,道:“倒掉?你们千里迢迢赶到渤海边,就为了倒一担土?”愚公道:“是啊。因为我家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出门大为不便。我决心将这两山挖平,以后出门就方便了。”

智叟笑得打跌,道:“老哥,算了吧,没见过你这么死脑筋的人。凭你风烛残年的力气,连这山的一根草都动不了,还要挖山?还是早点回家安享清福,省省这把力气吧。”

愚公长叹一声道:“老弟,你说我死脑筋,我说你才是死脑筋,不会转弯,还比不上我家隔壁的寡妇和她家七八岁的小孩。你也不想想,我是看不到这一天了,可就算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一代代下去,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这山就这么高这么大,再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一代代挖下去,为什么怕挖不平?”

智叟被愚公这一席话噎得无言以对。再说太行王屋二山上有一个握着蛇的山神,他听说愚公要挖平两座大山,一直隐身在边上想看看愚公的笑话。他听到了愚公和智叟的这一番对话,不由惊心,生怕愚公一家真的会世世不息地挖下去,于是赶紧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就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就没有高山阻隔了。

入选理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锲而不舍终能成功。

燕垒生语

愚公无疑是有毅力的,在天帝的垂怜下,终于移走了两座大山。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就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汗水。”这句话时常可以在中小学的校园里看到,作为激励莘莘学子刻苦攻读的动力。小时候,笔者也信之不疑,直到后来有一天,发现爱迪生这句话还有下半句:“这一份灵感至关重要,甚至超过九十九分汗水。”

灵感是什么?灵感就是天分。天分这个词虽然虚无缥缈,却不能否认。莫扎特五岁能作曲,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七岁能作,这说明天分无疑是存在的。爱迪生强调了灵感,但也没有抹杀汗水的重要,只是我们的教育制度一向片面强调勤奋,却很少考虑天赋特长的作用。这样的结果,往往造就不了莫扎特,泯然众人的方仲永倒出现了一大批。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末,少年大学生的宣传曾甚嚣尘上,可是到了今天,这批有天分的少年却很少做出当初大家期待的成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不存在两个绝对相同的样本。有些人擅长理工,有些人擅长文体,也有些人擅长做生意。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你的成功之路也许并不适合我,而我有所成就的途径对于他来说也不见得适用。在中小学的基础学习结束后,就应该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可能成功的道路去走。蒲松龄一生应考无数,到老也中不了进士,但他作为业余爱好,收集奇闻逸事写下的《聊斋志异》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蒲松龄完成《聊斋志异》后,将此书献给他最崇拜的清初诗人王士禛,以期得到文名遍天下的王士禛的赞许。王士禛虽很欣赏,但只写了“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因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这一首绝句。今天,渔洋山人虽然在诗歌史上有其地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他的地位却远不及蒲松龄了。假如蒲松龄执著于诗词时文,视说部为小道,一定只能以一个名不见正传的清代末流诗人被一些冷僻的诗话提一句。好在,尽管并非蒲留仙先生的本愿,他还是发挥了自己的天分,为我们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

自然的光有天分也是不够的,蒲松龄的成功也许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总结:自身的天分+愚公移山般的毅力。

原文回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