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鹬蚌相争》寓言赏析

《中国寓言·鹬蚌相争》寓言赏析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战国策·燕策二》

这是纵横家苏秦的弟弟苏代为燕王作说客,劝阻赵惠王攻打燕国时讲的一个寓言。苏代对赵惠王说:他路过易水,看见鹬(yu,水鸟名)和蚌互相争斗,忘了身边的共同敌人,因而被袖手旁观的渔父轻而易举地双双抓获。“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 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苏代把燕赵比作鹬蚌,把秦国比作渔父,使赵惠王猛然省悟,放弃了攻燕的打算。劝阻赵惠王攻燕, 是这则寓言的创作契机和具体寓意。

矛盾斗争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鹬蚌相争”虽很短小,却写出了鹬——蚌——渔翁三个方面的复杂关系,并巧妙贴切地象征着赵国——燕国——秦国三个方面的复杂关系,三者的关系实际上是战国时代乃至各个时代国际关系的典型代表。因而,这则寓言早已升华为普遍哲理: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要警惕共同的敌人, 不要因互相争执, 而让第三者坐收渔人之利。

这则寓言构思巧妙。蚌是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软体动物,喜欢张开椭圆形的两壳晒(曝,pu)太阳, 鹬鸟则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作者抓住鹬、蚌的习性特点,又巧妙地把它们和渔父联系在一起,突出三者之间的利害关系,信手拈来, 自然得体,具有浓厚的生活气习,读来妙趣横生,说服力极强。后世广泛应用这则寓言,把它概括为一句家喻户晓的成语“鹬蚌相争(持),渔翁得利”。很多阅世不深的人,好勇斗狠而目光短浅的人,都可从中汲取处理人际关系的宝贵教训。

“今日不雨,”有一种版本作“今日不两”。“两”是张开的意思。鹬被蚌钳住长喙,因而对蚌说:“你今天不张开,明天不张开,一定会死掉。”蚌被鹬啄了, 因而对鹬说:“你今天不抽出长喙, 明天不抽出长喙,也一定会死掉。”“不两”与“不出”的主语都是指对方(你),这很合双方争执斗狠的口吻。而且,“两”字与“蚌”字叶韵,正如鹬”与“出”叶韵一样。“不雨”不仅与“蚌”不叶韵,与下文口气不一致,而且情理上也不合,蚌不会因一两日不下雨便死亡。因此,作“不两”比作“不雨”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