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的由来
臭豆腐闻起来很臭,吃起来却很香,很多人都喜欢吃。可是,它到底是怎样来的呢?
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有一位叫王致和的考生,进京赶考时落了榜,心情十分沮丧,就闲居在会馆中。他想返回老家,但由于交通不便,加上盘缠已经用完,无法回去,于是决定留在京城继续读书,准备来年再考。但是,离下届科考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眼下连生活都成了问题,哪里有心情读书呢?无奈之下,想了半天,决定暂时留下来谋点生计,先把自己养活了再说。
王致和的老家本来也不富有。他父亲在家乡开了一间豆腐坊。小时候,王致和经常跟着父亲干活,知道如何做豆腐。想到这里,他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门面,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叫卖。
不过,当时正好是夏天,天气炎热,有时卖剩下的豆腐没等到第二天就发霉、发臭了,无法食用,丢了又觉得可惜。王致和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将这些剩豆腐切成小块,在太阳下晾晒一下,撒上盐,放进一口小缸腌起来。
卖豆腐赚了一些钱,王致和便歇了业,一心读书,渐渐地把腌豆腐的这件事忘了。
到了秋天,所挣的钱用得差不多了,王致和又想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刚走进磨房,他突然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查看。谁知一揭盖子,一股臭气扑鼻而来,让人发呕。他懊恼不已,取出一看,豆腐已经变成了青灰色。王致和不死心,拈了一块,放进嘴里一尝,顿时觉得味道不同寻常。在浓烈的臭味之下,居然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然比不上美味佳肴,却别有一番风味。王致和送给邻居们品尝,大家都赞不绝口。
后来,王致和接连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上,只得弃学经商,按照过去试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来。这种新的食物价格低廉,可以下饭,适合收入低的人食用,渐渐在下层社会打开了销路,生意日渐兴隆。
后来,王致和觉得这种食品可以长期做,于是筹了一笔经费,在延寿街购置了一所铺面,自产自销,批发零售。他又经过多次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生产臭豆腐的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名气越来越大。
清朝末年,臭豆腐传入宫廷,就连口味刁钻的慈禧太后也很喜欢吃,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后来她嫌臭豆腐这个名字不雅,便按照颜色青灰、形状方正的特点,取名为“青方”。